浅谈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困境与反思
2016-05-30钟亮
钟亮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性在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定困惑,诸如办学理念错位、工具理性主义泛滥、创新意识弱化等。笔者着眼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对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困惑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反思。
【关键词】高等教育 现代性 反思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现代性问题已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冲击着各行各业。而作为为国家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和人才支持的高等教育,也受到现代性的冲击,功利主义、工具理性主义泛滥,高等教育发展困惑很多。
一、现代性与高等教育
现代性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概念,主要指现代化社会的精神特征,强调现代化过程中产出的结果。现代性确立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主体性、世俗性、工具理性等价值观念。
高等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主要的三项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影响,出现现代性的特征,比如高等教育过于崇拜科技力量,大学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精神家园迷失,出现自我认同危机等。
二、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的几点困惑
全球化在给高等教育带来丰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营,也让高等教育受到现代性的冲击,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困惑。
1、办学理念错位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互相统一和融合。而当前很多高校过分注重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盲目适应市场形势,过度迎合社会和学生需求。比如重理工轻文史、人才培养以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求为输出,一切为了就业率、升学率。当然,不能否认,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业市场对理工科毕业生的需求更大。但高校应具有自由独立的精神和气质,高等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各界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服务社会只是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培养真正的人才和创造性的科研才是高等教育要的本质。
2、工具理性主义泛滥
高等教育办学理念错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工具理性主义泛滥。随着知识与市场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科学知识的工具性很容易被市场绑架。高等教育就变成了简单获取知识,寻求短期利益,完全割裂了高等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理性功能。高校里持续不退的“考证热”便是典型现象。很多大学生热衷考证,尤其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证书,不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了考证而考证。高等教育给了大学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和平台,而在急功近利的社會风气下,大学生以市场导向而学习,用最短平快也最肤浅便捷的方式将知识功利化。
3、创新意识弱化
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工具化的特征,如同流水线上生产的商品,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高校急功近利为社会输送“应用性”人才,其实这些人才都是被标准化了的“工具人”,缺乏价值判断和批判思维。他们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却缺乏对知识的创新和批判性吸收。当然,这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阶段才出现的问题,这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而高等教育作为更高级的教育阶段,应该承担更多的创新意识培养。
三、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问题的几点反思
受现代化进程影响,如今的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也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作为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应努力消除现代性的负面影响,让教育重新回到培养人才的本质。
1、注重人文精神
如果一所大学只重视科研、技术和专业知识,而忽略人文精神,这是不完整的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高等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精神。新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案例:某高校教师因完不成科研任务而被调离教学岗位;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科研课题,而忽略课堂教学等,这就是缺乏人文精神、功利主义的很好体现。真正的科学不应与人文对立,应相互融合。人文精神应当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宏观层面包括高等教育的办学、投资、管理体制方面,微观层面应包括招生、教学、科研、人事、培养等制度方面。人本精神应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师为尊。
2、注重责任意识。
高等教育必须注重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当下,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学术责任应该受到重视。学术责任是高校合法性存在的理由,更是高等教育促进发展科学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现代性必须要维护高等教育的信仰。大学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必须承担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等社会职能,这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发挥工具理性功能的同时,要重视价值理性功能的人发挥。高等教育应该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承担着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疏导,是社会文化的风向标。
3、注重创新精神
李克强总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富强,一所没有创新精神的大学也难以培养优秀的人才。而高等教育面对的大学生群体是万众创新的中流砥柱,创新精神自是必不可少。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学习,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更应培养他们具有独立见解、独立思考的能力,用这种能力进行知识再创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四、结束语
现代性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功利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等问题,我们应该摆脱高等教育工具性思维,注重人文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大学成为精神高地,真正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能够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干承武.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与反思[J].理论导刊.2015(1):48-49.
[2]王丽杰.现代性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路向思考[J].时代教育育.2015(6):53-54.
[3]傅根生、唐娥.现代性视角: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 [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32-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