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现况及演唱特征

2016-05-30李艺

艺术评鉴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羌族

李艺

摘要: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又称古声部民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是羌族民间音乐中独具代表的音乐形式,羌族多声部民歌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收集整理羌族多声部民歌音乐,研究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的演唱特征,不管是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还是对民族音乐的学习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羌族 多声部民歌 传承现况 演唱特征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地在陕西省略阳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傈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本文将通过阐述羌族民歌的传承现况,并对羌族多声部民歌中女声二声部民歌——《牧羊歌》,以及男声二声部民歌——《打猎歌》进行演唱特征的分析,来对羌族多声部民歌进行一个初步的研究。

一、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现况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陆续在侗族、壮族、布依族等民族中发现了多声部民歌,并开始了收集、记谱和初步的研究工作。从1966开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这十年之间,我国的音乐类工作一直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78改革开放之后,音乐学者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姿态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以后,以羌族为主题的各种研究不断出现,随着音乐研究工作者不断深入羌区,各种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羌族多声部民歌作为羌族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深深植根于羌族艺术的土壤之中,与羌族人民的生活紧紧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于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型音乐形式相继出现。一方面,民族音乐文化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羌族传统音乐逐渐减少,对传统音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羌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它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世代人民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又加之新一代的传承人的缺乏,使得固有的传统音乐无法全面传承。因此,想要将羌族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发展和弘扬,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至今,我国对多声部民歌的采集、研究工作从未中断,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中国羌族民歌旋律研究》《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等,这类专著都是通过对羌族现有多声部民歌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

二、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特征

羌族民歌的演唱方式有男女声独唱、男女对唱、女声交替演唱、男女齐唱、一领众合,还有最具羌族特色的多声部演唱。其中羌民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时,多以固定或相对固定的组合方式,其组合类型和特点以同音色《男声或女声)的合唱或重唱为主,也有合唱式对唱。“羌族多声部民歌”均由二声部构成,依据不同的歌唱场合和社会功能,可将其大体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游戏歌三大类。

以下将具体以劳动歌和仪式歌来举例。劳动歌为女声二重唱,仪式歌为男声二重唱。

(一1劳动歌

此曲有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是乐谱的1、2行,第二段是乐谱的3、4行,每段都是由低声部引唱、高声部与低声部重叠、两声部同度音程同步进行3个部分组成。第一段:引唱部分是第1-10拍,重叠部分是第11-25拍,同度音程部分为26-33拍。第二段:引唱部分是第1-10拍,重叠部分是第11-24拍,同度音程部分为25-30拍。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藏缅语族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的代表,其旋律多为五声性,两个声部一般采用领唱先起唱,跟唱声部相隔一拍或数拍与领唱声部重叠.句尾以同度相合的进行方式。羌族多声部民歌的二声部频频出现四、五度及大二度音程的纵向结合,或跟唱声部超越领唱声部,也就是说在羌族二声部民歌当中,“高声部”和“低声部”与西方所谓的“二声部”中,高声部担任高音区、低声部担任低音区的划分有着显著的差别。

一般情况下,羌族人演唱多声部民歌,起音都在较低音区(如两段的1-10拍的低声部),用真声大声的演唱,这种声音接近本人正常说话的音色,通过这种方法发出的声音结实纯粹,富有很强的张力。而且多声部民歌中经常会出现四五度等较大音程的跳跃(如第一段3-4拍、8-9拍、24-26拍),演唱者要有极强的控制能力,真假声能很自如的转换,听起来不仅不会不自然,而且还会觉得声音明亮且有爆发力。此外,在多声部民歌的开头、中间与结尾的较长时值音中会出现大幅度的慢速颤音(如第一段的26-31拍、第二段的25-29拍)。这种颤音一般都在中低声区,幅度一般为二度,速度较慢,通过喉部的肌肉收缩并做有规律的慢速跳动。除了颤音,还会出现很多“摇声”与“中立音”。对于刚刚接触多声部民歌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音存在音准问题,其实这是羌族民歌中特有的,对于“十二平均律”来说是这些音都是有些许微高或者微低,因此被成为“颤音”“摇声”“中立音”,这些都是很能体现出羌族风格的技巧。

(二)仪式歌

此曲有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是乐谱的1、2行,由高声部和低声部分别一句构成;第二段是乐谱的3、4行,是由低声部引唱、高声部与低声部重叠、两声部同度音程同步进行3个部分组成。第一段:第1句(乐谱第1行),低声部的单旋律引出了打猎(出征)的意境;第2句(乐谱第2行),高声部的单旋律描写了打猎时的马叫声、赶马声等场景。第二段:第1句(乐谱第3行),引唱部分是第1-6拍,重叠部分是第7-13拍,同度音程部分为14-19拍;第2句(乐谱第4行),引唱部分是第1-2拍,重叠部分是第3-9拍,同度音程部分为10-15拍。

纵向的大二度在男声二重唱中是经常出现的。此谱例中前两行是高低声部分别进行,先描述了出征时的场景,从第3行到第4行两个声部的纵向进行才开始。大二度音程的进行出现在:第3行第9拍的Re音与Do音:第13拍的Do音与Xi音。在羌族多声部民歌中也会出现大量装饰性的倚音,这是演唱上的一大特点,一般以上行二度、下行二度或平行音的形式出现,如谱例中的第2行后半部分:第3行第一旋律的第10和14拍,第二旋律的第6、10、12、14拍:第4行第一旋律第6和10拍,第二旋律的第6、8、10拍。演唱者在演唱这些地方时,声带可以灵活自如的颤动发声,使得发出的声音干脆利落。《打猎歌》所唱出的歌词是“今天日子号,两兄弟上山去打猎”,这些倚音正好也表现出了狩猎时的激烈、欢快的场景。

三、结语

本文主要就羌族多声部民歌在传承现况和演唱特征上做了一些浅显的分析。羌族是我们国家56个民族中一个重要的民族,而羌族多声部民歌则是羌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们要将它传承和发展下去。想要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本民族的传承人,还要通过现在已有的条件,比如研究者的研究整理,政府的保护等来传承。通过这些传承能让后人对羌族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所了解。

猜你喜欢

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新中国新形势下的川西羌族宗教文化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
羌族刺绣图案中的文化含义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