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广西本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2016-05-30杨玉婷
杨玉婷
摘要:广西地区产生了大量的乐器以及由外传入并逐渐被本土化的乐器,为此篇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将对其演奏方法、方式以及传承现状、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一条较为有效的传统乐器传承与发展之路.希望以此可以对广西本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 乐器 传承 保护
广西一直享有“歌海”的美称。主要的乐器有:铜鼓、骨胡、葫芦胡、天琴、波列等等。在大体分布情况上,弦呜乐器多在桂南临北部湾沿海地带较为发达的壮族地区,各种鼓、笛、锣等常见乐器在广西全境几乎都有分布。下文将选取广西壮族的代表性乐器:铜鼓、天琴、马骨胡的演奏方式进行简述。
一、广西少数民族代表性乐器
(一)铜鼓
铜鼓的历史较为悠久,距今有两千余年。广西地区的铜鼓文化非常深厚,现今仍然被壮族、瑶族、苗族等视为珍宝。东兰、天峨、南丹等地区为壮族铜鼓的主要流传地。铜鼓也主要是用于“玛拐节”这样的祭祀以及相关的群聚场合,用于祈福、祷告等。
采用失蜡法成型或者泥模合范法铸造的铜鼓,其主要成分为铴、铅合金、铜等。整体一体,含有胸、足、腰、面、耳五个部分。铜鼓正放为墩,中空无底,反过来则呈锅状,规格大小不一。现存最大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
归纳广西壮族铜鼓的演奏形式,较有特色的为以下两种:
1.四面合奏型铜鼓
这种形式主要在东兰县及其周边地区较为流行。在演奏中常见的为“敲单”和“敲花”(敲花包括花四、花六、花七)。
2.铜鼓、皮鼓齐奏
在天峨县六排镇都隆村主要流行的齐奏方式为:两面或者四面铜鼓与一面皮鼓的组合,演奏的曲目总称为《十二生肖鼓》或者《四季鼓》。
(二)天琴
天琴是壮族拨奏类弦鸣乐器,壮族称“鼎顶”(dingding象声)。现在主要流行在防城、宁明等县市。天琴的名称由来“天”的活动,由此就称之为“天琴”。所谓“天”,也是指用天琴进行独奏或者伴奏的活动总称。“唱天”“弹天”“跳天”为这项活动中的三种类型。
天琴一般由葫芦的一截或者大点的竹头制作而成,面则是以盖笋壳或者薄木板制作。天琴造型最为独特的地方是随时可以进行装拆,整体为半圆柱型,一般采用张丝弦或者尼龙弦。木制的琴马安置在面板中上的部位。
天琴作为“天”中的唯一乐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唱天”为伴奏,分为“独天”和“对天”。代表曲目有《开场曲》《四季》等。“跳天”则主要是由表演者边弹边唱。“弹天”为独奏,代表曲且有《解闷曲》《天琴声声应妹心》《逗天调》等。
(三)马骨胡
马骨胡为壮族弦呜乐器,在壮语中称为“冉督”(randu),“冉”为胡琴的总称,而“督”是指骨头,意思是用骨头制造的胡琴,指体积较小,声音高、尖的一种胡琴。目前流行于隆林、百色、凌云、田阳等地。
马骨胡的结构与一般的胡琴相似,但是其最有特色的则是琴筒用马、骡、牛等大形动物的腿骨进行修整以后用青蛙皮或者蛇皮作为面制作而成。
广西壮族马骨胡主要与土胡、壮笛等乐器一同组成“八音”乐队进行合奏,或者为壮剧进行伴奏,骨胡在“八音”中为主奏乐器:在壮剧的乐队中则担任领奏。一般常用的曲牌有:《八音调》《八板》《过长调》《月调》等。
二、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社会,信息的交流也变得非常快捷,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青年一代开始追求流行化、时尚化,视传统文化为“土俗”。在老一辈的艺人消逝后渐渐出现了断层,大批优秀文化开始消亡,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的这些现象,政府部门提倡保护这些劳动人民历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提出了大批的保护方案和措施,广西地区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42项,传统音乐类就占5项。
在这一时代浪潮中有不少乐器不仅完好的保存了下来,甚至得到了非常好的继承和发扬。以下挑选了几例广西壮族特色乐器的传承现状以及改良情况,以此探索新时期下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一)传承与发展——民间艺人篇
广西壮族传统乐器在广西地区的使用情况还是较为广泛的,各式节庆活动、婚丧嫁娶都还会使用。例如“八音”“天”等风俗活动依旧在当地存在,所以这些活动中所使用的乐器也一直由艺人们传承着。
在这些乐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非常多,例如传统乐器的音量小、跑音、外形略为粗糙等问题,针对这些,艺人们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良。
1.铜鼓
在广西民间拥有传世铜鼓的个人非常多,现有超过千面的传世铜鼓流传在河池地区。仅东兰县就有600多面,有着“世界铜鼓之乡”的美誉。当地的“壮乡铜鼓王”韦万义就收藏了将近30面。在河池地区民间铜鼓铸造技艺的旌旗以韦氏兄弟为首。“壮乡铜鼓王”韦万义老人在当地音乐专家的帮助下,将自己收集的铜鼓组编之后构成了固定的音阶,已经可以演奏《爱我中华》等现代音乐。
2.天琴
天琴在民间的传承主要依赖天琴世家、民间艺人。在龙州县金龙壮族有一种本土信仰:信仰玉帝,主要为请神送鬼等,功能和仪式与巫相近。
防城区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以男女天琴对唱为主,整个跳天仪式时间不等。在后期,根据天琴自身的特点,艺人们对天琴进行了改良。龙州县天琴制作师覃华北在2007年5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人(龙州县文化局《龙州县天琴艺术》)。他精心设计出了大、中、小号的天琴,专门制作用于舞台表演和旅游产品。
3.马骨胡
马骨胡主要用于广西“八音”的活动当中。所以在民间的传承也一般都跟随着“八音”进行。马骨胡作为主奏乐器,除了在过年过节为壮剧伴奏以外,主要还用于贺新房、新婚、出丧、上坟以及节庆节目等。
马骨胡自五十年代以后进入了专业的文艺团体,开始有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改良。琴筒由原来的整块骨头改成骨块拼接而成,适当的加大筒体,再用硬木琴筒托,改用长弓,这样使得马骨胡可以更好的发挥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经过了这些改良,使得马骨胡除了配合其他乐器进行演出的同时也可以成为较好的独奏乐器。在德保地区,黄广扩先生首次研发了马骨胡的高、中、低音系列,丰富了马骨胡的音域以及音色。
(二)传承与发展——政府以及各机构篇
广西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早在2004年,广西区政府便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旨在继承、弘扬以及保护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自此,广西自治区政府对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弘扬措施,社会各机构单位纷纷Ⅱ向应政府号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1.壮族铜鼓
《关于加强民间传世铜鼓保护管理的通告》于2007年由河池市政府发布,在民间传世铜鼓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实施“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中,“户口本”成为了全市的传世铜鼓必备证件了,记录了鼓主情况、鼓的特征等,并且配上了相关的照片作为存档。在广西各地都可看见铜鼓的标志,俨然成为了广西的标志。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于2003年启动。广西Ⅱ向应号召,组织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自治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多位专家联合申报“广西红水河铜鼓艺术保护”方案,并获批准。
2.天琴
民间文化工作小组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于2003年9月成立,拨出专项资金成立了天琴艺术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实地采风研究。2003年9月,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先生应邀到龙州采风,在他的建议下,组建了“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并在2003年11月登上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开幕式晚会,演奏了一首《唱天谣》,震惊四座。
政府在弘扬天琴的同时,也将天琴文化融入到了旅游规划中。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组织下,在龙州的重大民族节日必定会出现天琴弹唱表演,使天琴文化慢慢普及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其拥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在政府的号召下,各单位、机构对于天琴的改良工作也在进行。在这其中,高校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民间艺人秦华北在广西艺术学院民乐系教师韩醒的指导下,对天琴的拼装方法、材质等作了一定的改良。在演奏技法上,韩醒在原来天琴的基础上,融入了琵琶以及三弦的演奏技巧。除了对于天琴的改良,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也专门开设了天琴课程,由韩醒进行教授,培养了大批天琴演奏人员。
3.马骨胡
壮剧现在分为南路与北路,这种区分是以方言为划分的。南路以靖西县德保最有特色:北路以田林县为代表。
南路壮剧马骨胡的保护主要是以德保县政府所做的工作为主,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壮族马骨胡艺术”成功在2009年申报了第二批广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析,德保县文体局在近年来已经先后投入了23万余元,用于壮族马骨胡艺术的传承、演出等。举办了“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人员培训班”以及“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中心管理人员培训班”,也开展了艺术展演活动,壮族马骨胡制作师的培训班,成立保护传承中心。进行马骨胡进校园的活动,艺术专修班也在中小学专门开设。
虽然在北路壮族马骨胡的音乐发展上,还没有达到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文化保护层面,但是有朝一日一定可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三、结语
以上列举的壮族的铜鼓、天琴、马骨胡在广西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已经趋于稳定。在不必担心其消亡的同时,实现了符号化、标志化。根据上文,总结了这三样乐器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上的共同点。
(一)政府的大力扶持
铜鼓、天琴、马骨胡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采取多种举措鼓励这些传统乐器的文化活动,其中包括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等。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当地政府所作出的努力也不可忽视。
比如天琴的发现和发掘,政府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挖掘民间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拨出专项资金以及一系列打造天琴的措施,积极建立学术研讨会,听取了大量合理建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天琴本身具有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打造,最终申遗成功。
(二)与民俗的高契合度
铜鼓、天琴、马骨胡现在仍用于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当中。铜鼓现在作为乐器用于重大节日以及活动等。天琴除了乐器的身份以外,在“天”中还是请神送神的法器。马骨胡则是八音中的主奏乐器,八音主要用于壮剧的伴奏,壮剧在广西地区深受群众的喜爱,至今仍在上演。
(三)与时俱进
在新时期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应该是某一方的消亡,而是应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传统能够与时俱进,使新时期能够赋予传统新的生命、新的发展。根据自身的本质去选择更好的方式,以得到新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一点上,铜鼓、天琴、马骨胡是非常成功的。在广西南宁随处可见铜鼓的标志,其中包括人流量较大的南宁东站以及通往机场的道路,甚至成为了广西地区的代表性标志。除了“符号化”的铜鼓,也出现了与地名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例子,比如龙州天琴、玉林八音等,显然将其视为该地区最为特色的代表性文化。而这些特色文化也为该地区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传统乐器在新时期都面临着材质、音量、制作工艺等方面的考验,所以对乐器自身的改良也必不可少。
新时期下广西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的并不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是需要把握时局,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改良创新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的浪潮下不会沉埋海底。在广西壮族的铜鼓、天琴、马骨胡的创新与创新之路上虽然还有诸多问题,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