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定和声变奏曲式的教学与分析

2016-05-30肖伟潘青峰

艺术评鉴 2016年11期

肖伟 潘青峰

摘要:通过对固定和声变奏曲式结构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析固定和声变奏曲式,本文对在教学中如何对固定和声变奏曲式作品进行分析和梳理,从曲式、和声、旋律特点等方面对贝多芬《变奏曲》wo o 80作音乐分析,进一步认识固定和声变奏曲式结构特点和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及其作曲技法。

关键词:变奏曲式 固定和声变奏曲式 教学与分析

变奏曲式由音乐主题完整陈述及其后的若干次变奏重复所构成的曲式结构。变奏曲式中最初陈述的是变奏曲式的主题,其后的若干次变化为主题的变奏,变奏的次数在数量上没有一定的要求,在于它对深入开发原始主题的各种潜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变奏曲式的兴起又与器乐演奏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展示演奏技术和艺术表现力等需求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变奏曲式的主要类型分为固定基础变奏和主题变奏两类。

一、固定和声变奏曲式的教学

固定和声变奏属于固定基础变奏的类别,固定和声变奏始终都以某一固定的和声功能序进为基础,在固定的和声功能序进持续循环反复中,低音成为明显的循环基础,但要与固定低音变奏区别开,旋律与织体不断进行更换,并多以器乐性音型织体及和声华彩变奏见长。

由于历史上这种固定和声变奏曲常用于恰空舞曲(恰空也是一种慢三拍子的舞曲体裁,没有调式限制,并且几乎从来不用于声乐,属于纯器乐体裁的变奏形式),所以有时固定和声变奏又被称为恰空变奏,在巴赫晚期古典早期定型。

恰空舞曲在巴洛克时期广为流行,多用固定和声变奏方式演奏。恰空与帕萨卡利亚最大的不同是,恰空主要表现为主调音乐风格:固定和声变奏中的低音是固定的和声功能序进带来的结果,有时由于和弦的转位低音也会变化,但和声的骨架性质不会变。

固定和声变奏为器乐的即兴发挥和华彩性演奏提供了一种“秘密口诀”,使音乐的发挥万变不离其宗,不失基本和声逻辑的控制,固定基础变奏的用途是很广泛的。它们经常用于独立乐曲,也常作为套曲的一个乐章出现在组曲、奏鸣曲、交响套曲乃至歌剧等各种音乐体裁中。此外,它们也可能作为单章乐曲的相对独立的曲式部分用于乐曲的某一个部位,如:回旋曲式的某一个插部,或复三部曲式以及奏鸣曲式的某一个基础曲式部分等。

二、贝多芬《变奏曲》WO O 80教学分析

此曲为固定和声的变奏曲,主题时值长度也只有8小节。c小调、3/4拍、小快板。固定和声循环反复33次,变奏32次。整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主题:第1-8小节,初次展示固定和声主题,小快板,c小调,和声在前两小节明确调性,立即上四度向大下属离调,又到强力度的增六和弦解决,到终止四六和弦后面出现小下属和弦,转为弱奏终止,具有非常独特的音响,旋律非常平滑的级进进行,高声部与低声部在前六小节反向进行,低音线条级进下行使这些和弦序进成为有倾向性的自然连接,高音级进上行线条配合着下行低音进行,使情绪自然的高涨,在高潮处出现逆分(切分)节奏型(在三拍子中重音突出第二拍,且是长音),在切分节奏中出现小下属和弦,特别引人注目,后两小节以八度重复的同音下降,力度mf-sf p。

1.第一部分:9-96小节(变奏1-变奏11):c小调,四三拍,类似于三部曲式的呈示部。

变奏1:左手变节奏,右手以流畅轻快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和同音反复,依然隐藏高声部与低声部反向进行的旋律线,和声在第三小节用了副属导七和弦。

变奏2:与变奏1交换音区,色彩不同,音色稍暗。

变奏3:材料与变奏1、2同,采用倒影的手法,左右手都以流畅轻快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和同音反复。

变奏4:左手保持低音旋律,高声部与低声部采用统一节奏型,中声部为跳音式的三连音。

变奏5:左手柱式和声,从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向疏松的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运动(两外声部保留骨干音)。

变奏6:左右手都是八分音符的三连音,强力度,两个外声部的旋律都隐藏在其中。

变奏7:右手高声部级进下行进行,弱力度,低音旋律声部隐藏在左手的中声部。

变奏8:左右手都是十六分音符的分解节奏,低音旋律声部隐藏在左手的中声部,与变奏七低声部材料同。

变奏9:左手低声部为十六分音符固定音型,中声部为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与低声部采取六对四节奏,加上高音声部的切分,显得紊乱不安。

变奏10:强力度,左手三十二分音符音型如滚滚波涛,右手级进下行进行,与变奏7类似。

变奏11:强力度,与变奏10进行声部交换,右手保持十六分音符音型,左手低声部级进下行进行。

2.第二部分:97-136小节(变奏12-变奏16):转向C大调,四三拍,类似于三部曲式的中部。

变奏12:右手出现主题旋律,左手松散的分解和弦节奏,恬静安适,出现新的低音。

和声功能序进为:

变奏13:把变奏十二旋律换到左手声部,右手以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具有抒情性。

变奏14:在变奏13的基础上,左手声部右手声部分别叠加一个平行三度声部。

变奏15:右手三连音的切分节奏,左手分解式三连音的节奏,柔和平静。低声部为新低音。

变奏16:右手改为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与左手保持变奏十五分解式三连音的节奏叠置,增加了动力感,低声部为新低音。

3.第三部分:137-248小节(变奏17-变奏30):调性再现转回c小调,四三拍,类似于三部曲式的再现部。

变奏17:回到c小调,但并不是真正的再现,右手片断的旋律,左手是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节奏,左手声部的旋律隐藏在其中。

变奏18:左手柱式和声,右手疏松的节奏与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六连音和七连音结合,强力度,两个外声部不完整的旋律隐藏在其中。

变奏19:接近变奏18,强弱力度交替,右手改为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节奏,两个外声部不完整的旋律隐藏在其中。

其中161-208小节(变奏20-变奏25)相当于第三部分的第二段。

变奏20:右手高声部柱式和声,高声部不完整的主题低音旋律隐藏在其中.强力度,左手为模进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固定音型,与变奏四类似。

变奏21:与变奏20进行声部交换,右手为模进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音型,左手柱式和声。

变奏22:用变奏21右手三连音的骨干音做模进展开,用复调手法的八度模仿,强力度。

变奏23:右手为十六分音符固定音型,低声部为八分音符的主题低音旋律,高声部与低声部采取四对二节奏,弱力度,外声部不完整的旋律隐藏在其中,音区保持具有压抑性,与变奏四类似。

变奏24:弱力度,左手为跳音式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音型,左手“命运式的”柱式和声节奏,最后三小节突然出现的强力度激动而戏剧性,低声部不完整的旋律隐藏在其中。

变奏25:左手为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装饰音加入,弱力度的处理,轻巧活泼,与变奏4类似,低声部为八分音符的主题低音旋律与变奏23相同。(变奏23、24、25具有明显的低音旋律。)

其中209-232小节(变奏26一变奏28)相当于第三部分的第二段。

变奏26:进行曲的节奏,左手片断的旋律,右手片断的旋律隐藏在其中,强力度的跳音和弦进行具有战斗性。

变奏27:左手片断的旋律,左右手密集的柱式节奏交错进行,左右手片断的旋律隐藏在其中,在其中隐藏八度模仿的复调手法,强力度的进行具有战斗性。

变奏28:左手为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其中在左手隐藏片断的旋律,右手简单的八分音符的进行,弱力度进行平静自然。(变奏26、27、28隐藏的低音旋律。)

其中233-248小节(变奏29-变奏30)相当于一个连接部分。

变奏29:左右手密集的六连音节奏反向进行,其中在左手隐藏片断的旋律,激动强力度的进行。

变奏30:左右手舒缓平稳的和声式节奏进行,其中在两个外声部隐藏片断的旋律,弱力度进行平静自然。

其中249-256小节(变奏31)相当于第三部分的第三段,主题再现。

变奏31:高音旋律在右手再现,左手以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四连音与五连音节奏音型进行,其中在左手中声部隐藏低音旋律,在主持续音上进行,与32变奏紧密相连。

其中257-306小节(变奏32)相当于尾声部分。

变奏32:右手高音旋律音区移高,其中在左手中声部隐藏低音旋律,左手以七连音与左手的四连音、五连音节奏音型进行,强力度进行推向全曲的最高潮,形成暴风雨式的战斗场面。

尾声:265-306,其中八小节主题结束后进八十小节补充阶段(265-274小节),右手高音旋律,左手低音旋律,终止后继续补充,293小节力度渐强,强调悲壮的结局,最后突弱结束,耐人寻味。

因为是固定和声变奏,所以在32次变奏中每次的和声功能序进都是保持的,虽然在32次变奏中在这个和声功能序进中加进去了其他和弦,但这个基本的和声功能序进是没变的,贯穿始终。在全曲的调性布局上,采用c小调到C大调再到c小调的调性布局,具有典型的三部调性布局,因此整曲具有再现三部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