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2016-05-30余园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国际化课程

余园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为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与人才竞争的复杂形势,国家提出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方案。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问题做出思考。

[关 键 词] 双一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0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日益緊密,合作愈加频繁。自由贸易的发展与全球竞争的压力让世界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教育投入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作用。

为更好地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国内外形势,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明确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应“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基本要求。2015年,国家又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既是保持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形势下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让中国高校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必由之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新时期我国教育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教育标准和水平接轨,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建设,不仅关系着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竞争力核心指标的提高,同时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于什么是教育国际化,目前学界的看法并不统一。教育国际化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威特(Hans de Wit)认为,目前学界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模糊不清,令人莫衷一是,其原因在于相关术语众多。而莱特(Jane Knight)则认为之所以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容易混淆,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造成的。

国内有学者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的学界观点总结归纳为以下五种:(1)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行为;(2)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模式;(3)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系统;(4)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发展过程;(5)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些观点都基本认同的是,各国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所公认的价值观与规范,共同的教育机构特征与基本组织行为规范,以及标准的教育评估指标与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得以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可以从多种维度、不同视角去分析和理解。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最核心的使命与属性。高校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活动,就是为国家和社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此过程中,高校具有培育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思想的属性,要坚持以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专业与课程教学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人才培育国际化。

(一)专业与课程设置是教学的核心

专业的国际化意味着要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相结合。课程教学国际化,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实现的重要指标,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质量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外语课程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两个方面。中国高校普遍比较重视英语的学习,英语作为大学基础必修课程已成为惯例,这为学生提升阅读和学习英文课程和书籍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准备。而非外语学科的专业课程建设相比而言则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况。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可以接纳留学生来校学习的全英文授课专业或项目。

(二)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的主体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根本。师资队伍的建设既要立足于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际,也要符合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改变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既提高国内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学习经历比例,又积极引进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任职或授课。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不断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师资管理培训机制的国际化。

(三)人才培育国际化

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学生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一方面,高校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国际的交流与学习,积极与海外知名高校、学科进行合作办学或交换学习的项目,推动国际化平台的搭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也对来华学习产生了高度的兴趣。如何吸引国际学生、搭建国际学生的教学平台,对中国高校来说也是一项挑战。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高校与国际学界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其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国际教育或学习背景的教师比例不断增强

随着国际上人才竞争的加剧,高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对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学习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经费与政策支持,比如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的各种海外培养项目,为教师提供了海外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建设国际化得到提高

随着国家鼓励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不断加强,高校也越来越鼓励学院、教师设置全英文授课项目,开设全英文课程,建设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很多非外语学科的专业也设置了全英文授课项目,全英文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多,不仅有利于中国学生在国内接触更多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与学术前沿知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国攻读学位课程。

(三)学生国际交流更加频繁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种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工作。同时,国外高校也意识到中国庞大的教育市场,开始纷纷与中国高校、院系合作办学项目,如武汉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建立的昆山杜克大学,就是国际联合培养的典型案例。同时,欧美知名高校也纷纷到中国来进行学位项目和短期交流项目的合作,为学生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尽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但是我们仍需观察和思考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内涵建设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学,当前我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要桎梏在于专业与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非外语专业的课程国际化建设。这就涉及专业教师团队力量的建设问题。专业的国际化水平,首先就要建立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上,一方面是教师的英文授课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国际学科背景与知识储备水平。高校只有持续加强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力度,并采取措施支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教学与科研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夯实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基础。另一方面,除了海外聘请国外教师与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国际通行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專业国际化建设平台。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国际化水平,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二)加强对海外学习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优秀生源是全世界高校争夺的目标,修炼好内功才能更有效地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学习。同时,高校也要关注学生在国外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教育。学生赴海外学习往往是为了吸取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技知识,开阔学术视野,通过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来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创新。有学者认为,应该将本土知识的方法论与西方或全球教育的标准化进行联系和融合,“在这个认识空间中,人们能够为了全人类的兴旺发达去发现并确认自己的传统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在国外接觸的知识和社会现象,不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还应该学习如何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反思教育的本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海外学习机会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启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6-38.

[2]梁绿琦,姜闽虹.国际化教育的理论与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6-37.

[3]马陆亭.“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5).

[4][加]卡伦·芒迪,凯西·比克莫尔,许美德,等.比较与国际教育导论:教师面临的问题[M].朱红,王正青,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94.

猜你喜欢

双一流国际化课程
聚焦港口国际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