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巧妙的提问带给课堂无限的生机
2016-05-30李歌
李歌
【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用精准的语言,在恰当的时机,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关键词】提问 最近发展区理论 直问 曲问
多年前就读过西方学者德加默的一句话: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起初,很有些不以为然:做教师的,上一节课从头到尾始终少不了提问,谁不会提问呢?再说了,提问又有什么好与不好之分吗?怎么能把它上升到教得好不好的高度呢?可是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渐增长,我渐渐开始认同这句话。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都不愿意做愚者,可是怎样才能问得巧,怎样才能做一个智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的语言要贴切
教师提问题的语言一定要准确,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我曾经听过一节三年级语文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师的导入设计是:出示课题之后,老师问:“如果你是小骆驼,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用自豪的语气朗读这句话,可是这样的提问学生却不明白要做什么?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不知所措。老师也很机智,看到这样的情况,立刻换了一种问法:“你能用小骆驼的口吻读读这句话吗?”这一下,学生马上明白过来,小手林立,跃跃欲试。
仅仅几个词的变化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字字斟酌,用词精准,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才不会让学生不明所以。
二、提问的时机要适当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师设置的提问就要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进而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的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在学生欲罢不能的时候,教师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指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三、提问的难度要适中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谈到: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就是说: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
四、提问宜曲不宜直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提一些过于直白的问题,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与感悟就直接给出答案,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所以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曲折迂回的方式提问,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挖掘出问题中的内涵。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放小鸟》一课时,想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把小鸟放掉这个问题时做了一个对比实验:
A.直接问:“我”为什么要把小鸟放掉呢?
学生的回答千篇一律:小鸟在笼子里找不到妈妈了,所以要放掉。这样的回答干巴无物,学生完全体会不到更表达不出其中的感情。
B.当我用“曲问”的方式引导时,情况却大大改变。
师: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呢?如果你就是那只笼子里的小鸟,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吃不喝呢?
生:我被你关在笼子里,见不到妈妈了,我想妈妈。
师:听?外面也有鸟叫声,是谁在叫?它在说什么?
生:鸟妈妈焦急地说:孩子,妈妈可找到你了,你怎么在这儿?
师:你听到鸟叫声了吗?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小鸟真可怜,离开了妈妈,心里一定很难过。
生:我觉得小鸟的妈妈一定担心死了。如果我不见了,我妈妈一定会急死的。我要把小鸟放回去。
师:既然喜欢小鸟,为什么还要放它回去呢?难道你不喜欢小鸟了吗?
生:不!正是因为喜欢才要放回它。不然它和妈妈都会伤心死的。
生:喜欢它就要让它自由,把它关在笼子里它是不会快乐的。
……
在这样的提问引导下,学生体会到小鸟在笼中生活的可怜以及小鸟妈妈面对自己孩子被关在笼子里的焦急之情,自然生成了要把小鸟放掉的想法。并在思考感悟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即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体会到文本中所包含的真善美。
由此看出,曲問富有启发性,容易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是直问难以收到的效果。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让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都能抓住每一个细节,问得有价值,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让我们的课堂因此而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张大友,《杏坛论语》,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12月,193页
[2]郭维朱,《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教师教育科研》,2009年第6期,127页
[3]吴丽颖,《课堂巧提问事半功倍增》,《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1期,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