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认知度研究

2016-05-30张焕新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民办高校

摘 要: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英语教师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如何呢?本文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在跨文化意识、态度、技巧、知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认知情况,提出加强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建议,以期丰富教学中的跨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认知度 民办高校 英语教师

一、引言

在今年4月的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几位专家对《国标》进行了解读,其中,《国标》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既要凸显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又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的培养。”显然,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那么,培育英语人才的教师们具备怎样的跨文化认知度呢?笔者主要针对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30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性别、教龄、职称的教师的跨文化认知度状况进行分析,期望获得对我国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认知度有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跨文化认知度的内涵

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在《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一书中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和适当运用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响应的能力。要能够应对跨文化经历则需要一个人具备大量的跨文化能力和特质。这些特质和能力被认为是愿意从事外来文化、认识自我意识以及具备以下能力,即从外部看待自己的能力、从他人的视角认识世界的能力、处理不确定事务的能力、扮演文化媒介的能力、评价他人观点的能力、有意识地运用文化学习技巧、阅读文化背景以及理解个体不能代表集体身份的能力(森古普塔,2002)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一书中提出了文化认知的概念:“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与信念”,“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于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拜勒姆在1997年提出:“……因此明确外语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的跨文化能力的概念,知识、技巧和态度共同构成了跨文化能力……”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

1.1民办高校教师的跨文化认知度的现状如何?

1.2如何加强教师的跨文化能力?

2. 研究对象。被试教师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30名英语教师。最终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其中男教师5人,女教师25人;教授4人,副教授23人,讲师2人,助教1人,被试教师均是硕士毕业。

3. 研究工具。研究工具采用Lies Sercu(2001)的《外语教师跨文化认知量表》,并在两次试测后做了调整。量表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巧和跨文化知识三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评分形式,即“完全不符合”计1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符合”计4分,“非常符合”计5分。问卷包含教师个人信息和量表两个部分。对其中的8位教师,主要围绕“自身是否具有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如何定位自身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中的角色和地位?”等问题开展深度访谈。在8位教师中,男教师2人,女教师6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结果進行分类汇总。所有数据由Excel2010和SPSS16.0 进行处理。

四、结果与讨论

此量表在两次试测后进行了调整,Cronbachα系数是0.903,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通过测量得到以下结果:

1.教师跨文化意识。这个维度主要考查老师们在与英语人士交流时是否意识到了一些情况的重要性,以加强交流、促进和谐、增进友谊。内容包括是否在交流中对于出现的文化差异具有恐惧、厌恶的情绪、是否意识到要不断完善与他人的互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是否会在意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并想要知道为什么这么看待自己、是否因为本民族文化而认为自己很重要、是否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社会身份的反应、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对交流的影响、是否意识到各自的文化风格、语言能力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自身的跨文化水平在交际中的重要性等等。从数据来看,第50题(我意识到自己的跨文化水平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均数最高(M=4.2)总分最高(S=126)标准差最小(D=0.71438)。均数最低的是第44题(英语文化人士对我的社会身份的反应,例如我的种族、社会阶层、性别以及年龄等)(M=3.4333)总数最小(S=103)。44题反映了老师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对种族、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等体现社会身份的因素不是非常在意,在交流中也并不会关注对方是否会在以上方面有特殊的反应,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本国文化中不存在种族问题、性别歧视等问题,社会阶层的概念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不是非常凸显;另一方面,老师们的跨文化对象大多是朋友、亲属、同事或在异国他乡的一个过客,社会身份基本相同或相似,因此,在此方面的意识最弱。总体来说,在跨文化意识这一维度,老师们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均数在3.4333-4.2之间,这主要是专业特点决定了英语老师们的跨文化意识。

2.教师跨文化态度。这个维度是测试中国的英语教师在与英语人士交往中是否具有积极的态度,如,是否愿意与英语人士互动、从对方学习文化和语言、对对方文化是否感兴趣、在新环境下是否愿意改变自身的行为、价值观、生活方式、是否愿意应对对方的不同的表达和行为等等。从数据来看,第25题(我会反思我的决定和选择对交往的英语人士的影响和后果)和第28题(在与英语人士交往中,我会遵循本民族的道德规范)均数最高(M=4.1667),总分也是最高(S=125)。从第25和28题来看,一方面反应了中国文化对中国的英语教师的思维方式和道德准则形成的影响,这个影响是终生的,不易改变的;另一方面反应了中国的英语教师在与英语人士交流中的复杂情愫—积极、矛盾:英语教师希望与英语人士无障碍交流,但是却摆脱不了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因此,在交流中会顾虑于是否影响了对方的心情、生活等等,是否会造成什么后果?在访谈中,有的老师说到:“我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我会特别关注他们的反应,如动作、语气、用词等等,在观察中判断是否我说错了,或者某些表达触犯了对方等等。”;均数最低的是第27题(我在与英语人士互动时会转变我平常的方式,甚至有时候与我所熟知和喜欢的方式截然不同)(M=3.6)(S=108),此题的标准差是1.00344,离散度相对较大,说明老师们的答案有较大的分歧性。有的老师会保持本我,即使与有文化差异的人士交流也会尽量表现自我,有的老师会尽量迎合对方,接近对方的文化特征和表达方式。经过统计,保持本我的占13.3%,不确定的占36.7%,会迎合对方的占50%。访谈中,有的老师当被问到“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是否发现自己与平时不同”时说到:“我会有所不同,比如我会有更多的肢体语言,甚至于做出摊手、耸肩膀之类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平时是不做的,另外,我会说话更加热情甚至于有些夸张,可能这些做法会更接近英语文化,更快的融入到交流的氛围中。”有的老师说:“我会表现自我,因为人是有差异的,即使在同一文化下也会有不同性格的人,所以,我会表现本我,让对方了解真实的我……”。从均数、标准差来分析,总体上讲,老师们的跨文化态度是积极的。

3.教师跨文化技巧。这个维度主要考查老师们在与英语人士交流时是否会采用必要的技巧,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内容包括是否会有意展现自己的灵活性、优雅的行为、得体的装束、随时注意文化的对比、采用语言交际策略、监督自己的行为、努力解决跨文化冲突和误解等等。从数据来看,第31题(我会努力使自己行为优雅,装束得体,避免冒犯对方)均数最高(M=4.5667)总分最高(S=137)标准差最小(D=0.56832)。行为优雅、装束得体是在任何一个文化中都被接受的,甚至于被视为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是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之一。因此,在本次研究中,被试教师会选择此类策略,选项比较集中,离散度小。其次第32、37、39题也具有较高的均数,较低的标准差。均数最低的是第30题(在与英语人士交流中, 我会展现我的灵活性)(M=3.8000)(S=114)(D=0.80516)。在此題中,36.7%的老师选择了“不”或“不确定”。在访谈中,有的老师表达了:“灵活性是个人性格的一个方面,有的老师在本国文化下的交流就很灵活,八面玲珑,反应快,那么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也会如此……”此外,本维度的各题的标准差在0.56832-0.80516之间,离散度均比较小,可见,老师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是注重运用交际技巧的,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4.教师跨文化知识。数据显示,第14题均数最高(M=4.2)总分也是最高(S=126)(我能够对比出在我和英语文化的人士在行为上的差别,如:社交、日常生活、时间观念等等),其次是第10、11、13题;均数最低的是第9题(M=3.2333)(S=97)(文化的定义、组成及相关的内容),70%的老师选择的是“不了解”或“不确定”,其次是第16、18、19题。在跨文化知识的各题选择“不了解”或“不确定”的情况如下:第10题33.3%,11题23.3%,12题36.7%,13题26.7%,14题10%,15题43.3%,16题53.3%,17题43.3%,18题50%,19题40%。通过了解,老师们对于跨文化的行为差别、英语文化的社会准则和禁忌、促成英语文化形成的重要历史、社会、政治因素以及描述英语文化中人们在社会及专业领域的常规互动行为等等方面的具体知识的认知是比较匮乏的。在访谈中,有的老师提到:教师1: “我们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来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很多书的内容是一样的,只看书没有真正的体验还是不能完全掌握英语文化……” 。教师2:“我们教授的课程内容涉及英语文化形成的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不多……”。其次,通过标准差,可以了解到15题和18题的离散度相对较大,分别是1.04826和1.04,其次是16、10和19。可见,老师个体在跨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的。总体来讲,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积极的跨文化交流的态度,在交流中主观能动地运用交际策略,但是,对于具体的跨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不利。

五、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认知度的建议

1. 转变观念。无论是英语专业的《国标》还是大学英语的教学指导文件均提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无疑成为英语教师工作中的重点之一,由此,跨文化能力培养已不仅仅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任务,它已经贯穿于英语所有相关课程,因此,所有的英语教师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应该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地实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鉴于以上原因,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在加强自身的跨文化能力方面下足功夫,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2. 提高跨文化敏感度。Hanvey(1979)将跨文化敏感度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能识别表层的文化特征,通常被标识为“特征新奇、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层次是能识别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细微且重要的文化特征,通常这类文化特征被认为不可置信、难以接受;第三层次的文化特征被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分析才可以接受;第四个层次是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即立足点的转移。作为英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第一层次,只是能够辨别表层的不同文化,而应该能够对比出细微、重要的文化差异,并能够分析形成差异的根源,身临其境地体会这种外来文化。因此,老师们要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意识,在电视、报纸、电影电视、歌曲、新闻、所见所闻中察觉文化差异,积累凝练。

3. 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积极参与跨文化培训课程和实践,汲取新式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及时补充相关的前沿知识和经验,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老师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模拟出生动、有趣的跨文化交际情景,指导学生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此外,设计多样化的跨文化活动,如课堂讨论、中外文化对比、影视欣赏、国内外公开课观摩等,引导学生了解跨文化知识。在组织活动前期,也就是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老师是要做大量的工作的,其中不乏要查阅大量的跨文化方面的文献,观展众多的跨文化视频,寻找更多的跨文化学习资源,可能还会咨询外国友人或专家等等,期间,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断的积累和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

六、结语

通过对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认知度调查,为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然而,本文被试仅限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英语教师,样本代表性不强,如果把更多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纳入被试的话,将会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Byram, M.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GuoMing Chen & William. J. 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Haney W V.(1979)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 New York: Richard Irwin,

[4]Sen Gupta, A. (2002) Changing the focus. A discussion of the dynamics of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In G. Alred, M. Byram and M. Fleming (eds)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pp. 155–178).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5]李树娟,何英.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培养[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80-84.

[6]肖仕琼. 高师英语专业教师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87-91.

作者简介:张焕新(1977—)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文学、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民办高校
论小学英语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出国进修的有效性调查与研究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教师知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材自主能力调查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