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 落实大语文教学观
2016-05-30马广义
马广义
【摘要】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媒介,更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外。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拓展语文的外延,丰富语文的内涵,让语文教学宽起来、厚起来、深起来,真正落实大语文教学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资源 开发利用 大语文
新课程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打破教材的束缚,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传统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圣经式的教材观,囿于教材的束缚,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走出单纯教教材的误区,认真落实大语文教育观,立足于教材,把目光从教材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让丰富的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语文强大的教育功能。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发生活教育资源,厚重语文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如在学校,每天早晨开展语文诵读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积极诵读。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家庭内,可以让学生向家长讲述一天来的学习情况,或者帮助家长做一些如写信、读报、讲解新闻等活动,强化学生语文的应用意识。这些课程资源对我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长期坚持开发、利用就会形成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有效地促进学生大量的语文知识、经验的积累,为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开掘课外阅读资源,丰富语文教学
语文知识涉及到各个学科知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空间,积极开发课外阅读资源,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倡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在每个学段都提出了具体的阅读量。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有益知识,在充分利用课外读物资源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在阅读《变色龙》时,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开发实践活动教育资源,升华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促进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例如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照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