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6-05-30吴云晴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安徽省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但库存过剩、农产品价格走低但成本不断上升、农耕地荒废与过度耕作并存等问题都根源于供给侧,因此要从培养职业农民、创新农产品价格机制、完善金融支农体系、监管民间借贷健康化等方面入手,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安徽省农产品更有效、更持续的供给。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对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从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为解决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经济发展放缓等问题指出了一条全新出路。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省,2016年5月,重点在调结构、稳市场、防风险、提效益、增后劲,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改革方案出炉。

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

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述,需求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而供給是指特定时间和特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数量,市场供给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萨依定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即在商品交换中,货币仅充当交换媒介而起瞬间作用,一种商品的卖主必定是另一商品的买主,一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创造条件,因此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总是趋于均衡,不会出现过剩;供给学派则认为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并非替代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经济学中所陈述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现代三大需求,相对于需求侧,供给强调的则是包括人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综合配置。由此,现代宏观经济学就产生了关于经济增长命题的两个重要结论: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要素供给上升和技术状态提高;围绕长期上升趋势的短期经济波动则决定于总需求,与之相应现代宏观经济管理学也就包括了供给侧管理型经济发展以及需求侧管理型经济发展,见表1。

二、安徽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安徽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作物产量屡居全国前排,是典型的农作物生产区,然而近年的经济发展却处于全国的落后区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正面临着共同机遇与挑战。

1.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但库存过剩

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向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生活消费与享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安徽省落后的农产品消费形式与消费内容难以与人们的需求相契合,因此一方面落后农产品生产过多难以被市场消化,造成了高库存,另一方面人民的需求也没有被满足,农产品出现了大量的结构性失调。2016年“双十一当天,欧洲牛奶、美国坚果、进口零食的三大食品区的总交易量达到当天全部食品区交易量的80%以上,这些单品之所以如此畅销,主要原因是国内的食品供给难以满足消费人群的要求。与此同时,2016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已经创下了“十三连增”的记录,安徽皖北地区玉米、小麦大幅降价,农民收入不断被收割,粮食库存迟迟难以消化。可见,安徽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匹配的现状,是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2.农产品价格走低但成本不断上升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弱、技术驱赶等原因安徽省农产品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部分品种出现了国内外“价格倒挂”的现象,省内生产的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基本封顶。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玉米、小麦、大豆三种农作物的国内外价差分别为1026元/吨、572元/吨、1729元/吨。但与此同时,安徽省土地租金以及农耕人员的工资越来越高,农产品生产的成本逐渐上升,2010年至2015年,玉米、小麦、大都的生产成本平均上涨均超过70%,在国内外巨大价差的利润诱惑之下,外国产品入市、国内产品入库,逐渐挤出部分农作物种植人员,农业生产者收入岌岌可危。

3.农耕地荒废与过度耕作并存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農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现象逐渐增多,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人员,农产品生产力较弱,而外出务工人员的耕地则广种薄收或者直接荒废,据阜阳市统计局调查显示,2014-2016年间,该地新增荒地的数量占当地耕地5%,平均粮食产量数据存在疑问,与此同时,农作大户过度用地情况也不时被举报,耕地使用情况差强人意,破解这种情况同样要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

三、安徽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从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第一,开展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农民。劳动力是第一生产力,进行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为此,政府要加强培训领导,扩大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支出,从而为广大农业工作者创造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提高生产技能、职业素养和盈利能力;积极配合农业带头企业、社区中心以及农业相关机构,确保每一位想要进行农业工作的人员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与培训;将种粮大户、农场主、农业合作社骨干以及方向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作为重点的培训人员,通过理论的教学,引导这一批先进的农民成为新型农业专业人才;建立专业人员资格制度体系,规范考核制度,确保培训效果。

第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价格机制。科技改变生活,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根本创新在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与库存过剩并存的现象直接反映了这一问题,因此,政府应为农业科研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协调好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的相互共同交流,确保农业科技新产品能够良好的服务于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逐渐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良好的解决库存问题,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农产品的价格也就是农产品的供给需求竞衡的结果,它反映了供求力量,要创新农产品的价格机制,设立农产品的合适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过高,能够补贴低收入群体,当市场价格过低时,也能够保证农业工作者的基本收益,使生产者能拥有合适的利润预期,为农业改革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三,完善金融支农体系,发展绿色农业。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下,资本趋利的本质供给改善及其导向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因此,要进行精准的金融支农,如推出针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以及农产品企业的专项金融支持,促进其在农业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从而降低借贷成本的同时解决农产品发展的资金问题,并且要注意监管民间借贷,通过设立第三方借贷、严格监管民间融资来规范民间借贷,从而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本,充分优化供给侧改革;同时,要发展绿色农业,把节本增效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研发推广节本降耗、绿色增产、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在优质高产品种、轻简机械化、高值化加工利用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和集成应用,减少无效投入。同时,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条件建设、智慧农业引领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条件装备短板。

第四,树立全新的粮食价值观。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后,我国就正式确立了全新的粮食发展战略体系,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口号,这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全新粮食价值观的出现。同时,从国际上看,对粮食安全的衡量方法已经主要集中于对于粮食供给方面的保障是否充足。因此,正确的粮食价值观的体现,不应该只集中于短暂的眼前利益,应该着眼于利用国际市场,确保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自给自足,既要保护自我的耕地不受到破坏与减少,又要保护我国的正常农业产能,保障诸如安徽省、河南省等农业大省的农作物的生产、供给与销售。通过加快标准制修订,抓紧制定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尽快建成覆盖全国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率先将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及相关示范基地纳入,使粮食安全得到充分地保证。

我国的粮食产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首先,它具有公益性和产业型特点,粮食产业不仅必须保证一定的产量来供给市场所需,又不能完全的交给市场自由的支配,政府必須把空号粮食产业对于我国的特殊作用,因此粮食并不以一般意义上的流通商品;同时,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又是安徽省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农作物不仅需要通过市场的流通来实现自己的商品价值、为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其次,粮食产业的定价是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的结果,一方面,市场通过自身供求机制来确定粮食的流通价格,另一方面政府又通过制定政策与制度来调节粮食价格的变化,从而在必要的时候确保粮食价格的稳定,保持市场正常运行。最后,审查粮食的耕地也有自己固有的生产周期,人们无法超越自然资源的限制使物质财富过度增加,即农产品存在着“增长极限”,而目前我国耕地的现状是,大部分耕地处于高强度生产状态,肥力迅速下降,生态失衡严重。

经济增长的质量,首要就是不能以牺牲资源、生态、生产安全为代价。其次,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应该注重潜在增长率带来的增长,而不是刺激政策。第三,有质量的增长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增长,但产业结构调整是以生产率的提高为导向的。第四,有质量的增长是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传统动能延续带来的增长。如何通过农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就是要着眼破解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突出问题,适应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手发力,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參考文献:

[1]郑享清,宏观经济学[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2]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10).

[3]封寿炎,黑土不肥?耕地再不能用而不养[N]. 解放日报2015(12)

作者简介:吴云晴(1994—),女,安徽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皖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1037869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基层民事检察之进路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