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6-05-30刘娟

写作(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结合点启发解析

刘娟

摘要:随着语文现代化教学的全面发展,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中去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因而,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

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启发; 解析; 结合点; 想像

随着语文现代化教学的全面发展,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方法。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括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说明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能照搬照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中去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因而,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启动学生发现的欲望,激活學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当新旧的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就形成了创造的欲望,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平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在探求的情景里,如果教師再给以期待性的语言,会立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使之进行发现的活动,因为学生在自尊心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变得更加奋发。因此,启动发现欲望,就是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望。

如《麻雀》一课,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凶恶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遭伤害的动人故事,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为了启动学生产生强烈发现欲望,深刻体会“母爱”的力量的强大,在教学中,我从课外引进出示危险这一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危险”的词义,体会到往往是在某种情况、某种原因下有对自己生命安全形成威胁的可能,才构成“危险”。那么,《麻雀》一文中,小麻雀就面临着这种生命危险。于是,我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读书,把这危险的情况读出来,读给同学听。”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读,初步读懂“危险”的情况,情况越是危险,小麻雀生命岌岌可危,那么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孩子的母爱精神就越能打动学生,学生越学下去,思维就越活跃。

二、通过解析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识字、阅读、听说、写作,都离不开创造,因为要表达,就离不开阅历、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语文的学习以大量的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只有旧的相类似的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创新。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课本中有部分词句不那么浅白易懂,必须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其中的内涵,使学生领悟这些词句的语中之义,言外之音。

三、通过抓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红军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那些人,那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通过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或者是文章内容都是可想象的有利因素。想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补充功能和深化功能,对于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这样,故事读写成了供学生发挥才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会摇尾巴的狼》这则寓言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老山羊说完就走开了,此时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后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中有想象狼因为平时干尽坏事,恶有恶报,最后饿死在陷阱里;有想象狼被猎人发现后,活捉了送到动物园里去了;有想象老山羊离开后,找来猴子、熊、小象、马、小山羊等来到陷阱前,一起教训狼等。学生想象力被激活后,个个都成了妙语连篇的说故事能手。

如教《泸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时,在讲述到泸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通过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作者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对泸沟桥的狮子又怎样描写呢?有的同学说:“泸沟桥的狮子真顽皮呀!躲在母狮子的后面好像在抓痒。”有的说:“泸沟桥的狮子真欢呀!他们快活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他们发言热烈,想象丰富,畅所欲言,有趣地进行着创造的尝试。

想象的对象是生活中存在的,但尚未感知的形象,是有待创新的个体。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成功的欲望,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总之,创新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创新,让创新真正的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李武南,张国良.课堂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钟振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周刊》

3.宋云海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营管理者》

猜你喜欢

结合点启发解析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睡梦解析仪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电竞初解析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相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