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创新发展

2016-05-30杜静周琪栋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物联网高职院校

杜静 周琪栋

摘 要: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建设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推进当地物联网相关行业技术创新,促进当地支柱产业的结构优化,建成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专业建设应努力创建“以模块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以“物联网工程实施、物联网产品开发、物联网设备维护”为核心能力,以“实基础、多方向、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成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团队;探索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建立“产、学、研”一体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物联网 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 行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b)-0163-02

普通高校的专业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专业建设以学科发展为导向,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征[1]。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专业则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而设置,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2]。一般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即按一定逻辑与联系所形成的课程组合就构成了专业[3]。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首先应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物联网企业现状进行调研,并对近几年物联网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岗位进行分析,得出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

1 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特色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在什么地方”,是一个急需解答的问题[4]。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专业开办和教学运行的重要文件依据,也是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举措[5]。物联网人才是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所以专业建设在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当地支柱产业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确定专业建设方向。因此,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实行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实行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无缝对接,实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无缝对接。通过严格按照“无缝对接”的总思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2.1 建立“以模块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应当是合格毕业生的最低水平和最高水平都得到提高[6]。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开展项目化教学。大力吸引企业高级工程师、高校高素质双师型人才等各方面人才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项目锻炼为核心,突出学生符合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能力的培养。

2.2 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形成物联网应用实施、开发、维护为核心的“三线并重”系统化课程体系。

3 进行“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另一个本质属性是职业性,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强调“真实情境”[7]。“六位一体”以“课程对接岗位”为内核,将“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包括职业技能和相关素质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素材”“教学做结合”“过程性考核”共6个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了专业课程教学基本原则及程式。

4 构建“五共”校企合作机制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市场规则,引入合作主体多元化机制,加大、加深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积极提高实训、实习质量,勇于探索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根据“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借助“学校、企业、行业”,以相同的利益为基石,促进三者之间的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制定确切的合作目标、合作时间和合作原则,共同付出,共同交流,共享成绩、共担责任,合作创新,共同创建有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四者利益的最大化。

5 建设“五个一体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依托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结合基于物联网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以建立工作环境、再现工作过程、完成工作任务为纽带,建设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满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岗位实习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保障“以模块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突出体现专业的职业性、行业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单嵩麟.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1-34.

[2] 卢致俊,曾华,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33):28-29.

[3] 周建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4):84-87.

[4] 張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5):36-40.

[5] 郑继兵,王绍峰.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13(1):45-47.

[6] 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7] 贾文胜.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五大问题浅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63-167.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物联网高职院校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