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抓德育 润物无声提素养
2016-05-30付学兰
付学兰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25-02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抓好学校德育,提升学生素养,是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下面,我简要谈谈我校教师是如何多管齐下抓德育,润物无声提素养的。
一、寓德育于学科课程
德育工作应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这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尤显重要,因为这是他们接受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我校各科专任教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积极利用面授课、辅导课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一些思想上的教育,将专业知识讲授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如:有位教师执教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作者巴金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抓住景物特点、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写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借鉴。学到这儿,联系全文,仅仅是因为这棵榕树大、长得茂盛,就成了鸟的天堂吗?还有其他原因吗?
师:是啊,人们爱护小鸟,才能使鸟儿在这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那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课外搜集到的有关“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出示PPT)拓展资料:鸟的天堂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占地达18亩,远看像一片浮动绿洲的古独榕,堪称南国奇观……多少年来,这里已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
师:而人们最近前往“小鸟天堂”观鸟,却颇感失望,绕小岛两圈,没有见到小鸟群飞的盛景。据当地人介绍,由于小鸟生存的生态大环境发生了改变:即小鸟周边被开发,原有的农田、水塘被破坏,环绕小岛的天马河的水质遭到污染,小鸟不断地飞到其他地方觅食,不再回来,护鸟措施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看来,保护自然环境刻不容缓。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品社第10课《小鸟与榕树的对话》,开展了调查社区环保状况的活动,编了小情景剧,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调查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齐读品社书P45“大自然是我美丽的家”这首歌的歌词,让我们把环保记心中,并化为实际行动吧。
这一个教学片段将语文、品社思想教育内容和学生课外的语文活动联系起来,强化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受到了相应的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定的综合能力,提升了多方面的素养。
二、寓德育于各项活动
要想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发展,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仅仅靠宣讲规章制度、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我校教师认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思想品德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只能在社会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检验。
如:我校教师本着“坐在教室里,是学不会游泳的!”之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社区,走进田野,在广阔天地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锤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增长研究才干,提升综合素养。记得 “岭南客家农耕文化研究”项目组的14名学生,在调查岭南客家传统农具,如扁担、筐篓、石磨、石臼、铲、锹、锨、犁等传统农具80多件的基础上,不仅了解了过去农民劳作的艰辛,增进了对农民的感情,对农业劳动成果的珍惜,而且制作出了题为《一颗米饭是怎么来的——稻谷种子旅行记》的手抄报,让全校同学都了解了餐桌背后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思想教育不言而喻。
三、寓德育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生品德认识起导向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经常播放国学经典故事,及时传达校园、社会新动态,把握舆论导向,弘扬高尚道德,净化育人氛围;利用现有的整洁美观的校园中增设几个名人雕塑,以直观的形象熏陶学生,使他们明确学习的榜样和人生的目标;利用板报、宣传橱窗面向全体学生直观宣传,每半月更换一次板报,让班级学生轮流自行设计、出版,让学生随时随地汲取知识,寓教于乐。
寓德育于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为学生提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和谐育人环境,真正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寓德育于学科课程、于各项活动、于校园文化,多措并举、多策并用、多管齐下抓德育,细雨蒙蒙、滋润万物、无声无息提素养,乃是新时期立德树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把握其精髓,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