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探索

2016-05-30邢立宇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邢立宇

摘 要:在协同创新的政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加强与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以校政合作为依托,以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以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为保障,以校政协同的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校政协同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社会实践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下简称“社会实践基地”或“基地”)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协同共建,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稳定、持续的基地。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常态化。近年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探索符合学院实际的校政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基地建设的背景:贯彻协同创新的政策精神

社会实践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而社会实践基地则是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当前,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都各有特色顺利地开展,总体呈现积极向上的局面,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组织形式松散,缺乏统筹,缺乏社会专业人士辅导,调研报告质量不高等等,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较为稳定、持续的社会实践场所。然而许多社会实践基地建立起来却流于形式,未能改善学生的社会实践条件、发挥基地真正作用;有些基地合作单位的合作积极性不高,不愿承担额外工作;也有些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度不大,未能较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有效发挥基地的教学功能,“需要各级政府、各高校、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们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1]。只有深化教学改革,贯彻国家和学院“协同创新”精神,通过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好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升高校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随后,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提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各高校也将“协同创新”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协同创新的精神,要求学校和政府机构、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创新机制,发挥各机构的教学效能,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同样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需要整合校内外力量,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激活各种社会资源,切实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教育质量的目的。在这个背景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实践:学校与其附近的基层地方政府(主要指街道办事处、社区、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社会组织、企业等)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建立一种校政协同育人的合作关系。2013年10月,思政部与新华学院广州校区所在街道天河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共同建立了“凤凰街道办事处社会实践基地”;2014年5月,又与新华学院东莞校区附近的麻三村村民委员会共同建立了“麻三村社会实践基地”。现阶段,思政部已经派出了上百名学生进入两个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二、基地建设的思路:建立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

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的校政协同育人模式是建立在高校与地方基层政府、地方社会组织互利合作的基础上。这种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学校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主体,学校所在的地方基层政府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依托单位,双方协商建立一套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确保校政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社会实践基地要稳定运行,校政间先要协商建立合作工作机制,主要有互惠互利的利益驱动机制、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机制、协同育人的管理保障机制。

首先,要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驱动机制。社会实践基地要正常运作,发挥其实践教学的功能,必须先权衡校政之间的利益,务求达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正如研究指出:“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发展中一定要权衡和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双赢的原则,以达到调动起学校和社会双方面积极性的目的”[3]。学校和基层地方政府各自有其獨特的优势:学校有具备专业技术和研究能力的优秀学生,有能帮助社区、村委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任教师;政府则可以提供真实的基层实践岗位和调研课题,创造实际教学和调研的环境,也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能提供指导。校政双方在权衡自身利益后,通过协商后能找到结合点,在利益驱动机制调动双方的工作积极性,使基地稳定有效地运转。学校在开展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时,既要满足自身实践教学的需求,也要兼顾政府的利益,必须不断创新合作的形式,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教师、合作方三者的积极性。

其次,要建立优势互补的资源整合机制。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和共享的重要平台,必须在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下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社会实践的需求量大,具有人力资源的优势。基层地方政府(及其下属的社会组织等)则日常事务繁杂,人力紧缺,许多调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开展都需要人力支持。学校能根据政府的实际需要,遴选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满足社会对人力的需求,改善基层社会工作人力短缺的状况。另一方面,基层地方政府辖区内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条件和资源,充分满足学生到各领域产业中开展调研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新华学院广州校区所属的天河区凤凰街道辖区内,就有丰富的教育产业、特色休闲旅游产业、物流仓储业和高新技术的配套产业资源,另外还有文化教育、卫生、养老单位共30多个。政府能向学校提供社会资源,满足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需求,解决学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资源整合的困难。学校与政府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平台可以将双方资源进一步整合,这也使得学生有了相对稳定、持续的社会实践场所。

最后,建立协同育人的管理保障机制。校政双方协商设定社会实践基地的组织机构,签订基地合作协议;学校需要制订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的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在实践教学各个环节都建立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合作双方的工作职责和安排,建立健全基地的评估和反馈系统,确保基地的常规运作,保障校政双方利益的实现。校政合作的常规化,社会实践基地的制度化,将进一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总的来说,校政双方基于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不但丰富了社会实践资源,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进入基地的学生不但能在辖区范围内顺利开展调研,而且在政府工作人员、社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基层社会实践之中,如基层调研,社区服务、社区活动、企业实践等,大大提升了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们在基层中亲身接触、体验、锻炼、涵养,让他们真正的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三、基地教学的实施:构建校政协同的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是以学校自身的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为基础,以社会实践基地为实施场所,通过校政合作进一步发掘、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校政协同参与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构建一套有效的校政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使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常态化。

首先,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学校是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主体,学校自身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基地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从根本上保障了基地教学活动的质量,所以学校在建立校政社会实践基地前,必须先有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学院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把实践教学放入教学计划,确定了工作方针、制订了工作方案,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已经成为新华学院的一项特色活动,颇受学生欢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选题、策划、实践(开展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成果展示、考核奖励五个环节。学生在指导老师的组織和指导下,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形成活动策划,做好小组分工,参与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调研和社会服务中,并通过成果展示和撰写总结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在思政课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感悟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达到强化理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建立校政协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基地教学模式。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首先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以社会实践基地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在原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资源的进一步发掘、利用和整合,使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常态化,构建校政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社会实践和学校教学环节脱节”、“缺乏管理和运行机制”[4]等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问题。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根据基地的现有条件,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一是基地专题调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始时,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向学校提供参考的调研项目。学校也从教学目标出发,建立调研题目库。基地合作双方代表通过讨论协商,得出本次活动的基地调研题目。参加基地专题调研的学生必须先参加调研培训,调研时可以到基地依托的地方政府或辖区内的企业、社会组织等收集资料、考察访问,在考察区域开展调研实践。

二是基地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向学校提供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指派优秀的学生组队承担,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工作活动内容确立实践主题。学生在政府工作人员、社工等的带领下,开展各种基地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如政策宣传、基层巡查、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等。

四、小结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实践,即学校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在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下实施校政协同参与的基地实践教学活动,以探索构建一套校政协同育人新模式。从两年的实践看,基地建设的新探索有初步的成效:学生对基地的项目都非常重视,十分珍惜到基层中调研、体验、服务的机会,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也有所增强,完成的实践报告、课件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基地制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基地,规范性有所增强。另外,基地依托的基层地方政府(天河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和麻涌镇麻三村村民委员会)也表示,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有利于大学生发展和高校建设,为地方义工(志愿)服务具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地方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融入地方的需要,高校能为社会服务,为地方出谋献策,这也是学校与政府“协同创新模式”的新探索。校政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不但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推进了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地方高校的社会职能,对地方的教育文化、社会服务等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模式对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灵.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3):50-53.

[2]伍百军.利益相关者视阈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3-118.

[3]李秀美.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55-57.

[4]潘利红,黄文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34-36.

[5]于晓萍,刘素红,朱以财.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85-88.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