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2016-05-30沈丽
沈丽
摘 要: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为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所开展的一项体育实践活动,但是我国许多小学实行阳光体育运动的成果不尽人意。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现阶段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情况,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针对如何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在小学有序地开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对策
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我国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于2006年下发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但是从近几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调查数据来看,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这也表明阳光体育运动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其落实结果与该政策的目的之间存在着偏差,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问题入手,分析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使阳光体育运动真正发挥强身健体的功能。
一、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现状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阳光下的体育运动,即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来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并在锻炼中感受自然的气息,缓解精神压力。从2006年我国开始推行阳光体育运动后,我国许多小学纷纷响应号召,通过张贴宣传单、出板报的形式在小学生中渗透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同时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阳光体育运动课时,并增加了一些运动器材,以保证学生能够开展相应的体育锻炼,但是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逐渐推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体育运动课时不足,且运动时间的伸缩性很大,虽然有的学校贯彻教育部精神,为小学生设置了一定的阳光体育运动课时,但是与其他文化课相比,该课时的比重仍然偏低,无法满足学生室外锻炼的需求,同时一些学校课时设置的伸缩性很大,缺乏固定的体育时间,导致一些课时名义上是阳光体育运动课,但实际上仍然是文化课程;其次,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不齐全,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包括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我国一些小学由于校园面积的限制,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空间十分有限,严重限制了学生在阳光下运动的热情;另一方面我国有些小学,尤其是农村的一些小学,体育运动器材非常简陋,不但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最后,缺少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环境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营造的一种体育氛围,但是我国目前许多小学中,学校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教师一味地强调学习文化知识,学生在重重压力下只得收起“玩心”,埋头学习,这样的学校氛围,严重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
二、如何在小学有序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在小学推行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学校的建设、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配合,三者中任何一环断裂,都会阻碍该运动的推行。
1.学校方面
学校是实行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导者,只有学校重视起来了,教师和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其中,而学校要想有效地落实该运动要做的很多:其一,设置专门的阳光体育课时,该课时总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保证体育课时和文化课时之间的比重相协调,同时在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的时候,学校要进行灵活的调课,以保证体育课时的总量;其二,尽量完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即学校要尽量扩大操场面积,让小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里尽情地享受阳光体育的乐趣,同时学校应该购置符合小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体育器材,在满足学生运动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器材的安全。
2.教师方面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阳光体育的态度是敷衍,甚至是反感的,那么学生则会对该运动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而教師的态度如果是积极的、鼓励的,那么学生参与阳光体育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行过程中,教师是传达体育精神的渠道,因此,一方面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小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开展体育锻炼,避免锻炼中受伤,另一方面其他科目的教师也应该向学生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阳光下进行运动,让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3.学生方面
学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地发挥阳光体育运动“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作用,因此,小学生应该充分释放其爱玩的天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尽情地享受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同时学生还要树立安全意识,锻炼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切勿盲目地用蛮力,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三、结论
终身体育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承载强大的头脑,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要从小学抓起,要用体育精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树立“文化培养思维,运动强健体魄”的意识,并享受体育运动为身心带来的愉悦感。
参考文献:
[1]李猛.菏泽市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97+99.
[2]王清池.宁津县城乡小学阳光体育开展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5,23:61+76.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