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景化的数学教学
2016-05-30王国平
王国平
【摘要】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要求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图形和统计等的过程中,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能力,初步学会多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它还包括调查和推理的方法、交流的手段以及对数学知识来龙去脉的理解.
【关键词】 数学教学;情景化;数学思考
根据新课程的学习,我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教学是这样理解的:人类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学校“教学之星”评选的几位老师的课中,他们用学生熟悉的校园视频、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喜欢的音乐等引入课题,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学时各老师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个人展示、教师点拨等环节.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 因此我觉得数学教学应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激情、激趣,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数学. 下面本人就此谈谈新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一、趣味数学,引人入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七年级“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课,我灵机一动,把2009年春节晚会上刘谦的神奇表演作为引例,自己充当一回魔术师编了一个游戏活动:
请同学们在纸上写出你的出生月份,然后按老师说的运算来进行计算: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上12,最后老师能说出你的出生月份及最后得数的个位数,相信吗?
这是一道以同学们喜欢看的刘谦演绎神奇魔术为情景设置的小游戏,贯穿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思考意识的小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自己的出生月份数字为x,则得算式(5x - 7) × 2 + 12,化简后得10x - 2,末位一定是8.
通过诗歌、谚语等趣味横生的形式也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数学,扣人心弦
初中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学习了等式知识后,我也把曾经看到的一个故事引入数学中.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必定是由无数的前辈科学家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的汗水才构建了数学科学的大厦,因为在学习中,也不忘介绍他们. 例如在学习列代数式时,我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高斯是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题目:
计算1 + 2 + 3 + … + 100 = ?
同学们马上把数字一个一个进行相加,而高斯思考了一会,就把答案写出来交给了老师了,老师一看答案完全正确,问高斯是怎么算出来的,高斯把答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 高斯的这种算法学生都很清楚,但是能否用代数式把它列出来呢?
既告诉了学生科学家的故事,又引导学生进行代数式的学习. 同时告诉学生学习需要方法积累.
通过这样的推理故事把学生深深吸引,忘我地投入学习之中去.
三、情境数学,动之以情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可操作的生活材料等来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内容,使其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让他们更多地体会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如讲温度变化时,王武军老师让学生观察自己这几天穿衣的变化,自然引入一天当中温度的变化,从而引入课题. 张琛老师从学生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配以青花瓷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感受美—练好基本功—赏析美—创造美,整个课堂自然顺畅浑然一体.
四、生活数学,学以致用
如前所说“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知识对我有用,才能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去.
实例一 陈琳老师在学生学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之后,播放西南旱情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之后,引出用自己的智慧去帮他们,出示实际问题:
一支抗旱救灾小分队要在两条公路m,n之间、两个居民点A,B附近打口井,要求井到两公路的距离相等,到两个居民点的距离也相等,你能帮助小分队确定井的位置吗?
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和话匣子,学生们积极地动脑动手去思考问题,与同伴交流,很快就解决了问题,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实用性,并得到成功的体验.
实例二 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知识设计公司图标、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生活的信息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就能培养学生收集、选择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同时,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能力”呢?我们认为,“数学周记”就是一种较好地表达“数学信息”的媒介,同时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阅读、相互讨论甚至质疑争辩“数学周记”中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加举一反三,明辨是非,融会贯通,“数学作为交流工具”的教育目的自然得以实现.
以上只是我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之中的几点小小的、肤浅的思考和感悟,有些并不一定成熟,所以写出来,恳请大家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