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在线学习者的社会属性与知识建构研究

2016-05-30邓小霞

科技资讯 2016年17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在线学习

邓小霞

摘 要:目前,MOOCs课程学习发展为一种新的网络在线学习方式,众多的学习者参与构成庞大的社会网络,呈现出大规模的学习交互。关于MOOC的学习效果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以分析学习者在MOOCs平台上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者的中心性与知识建构呈正相关关系;结构洞指标中有效规模和网络限制指标与知识建构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而自我网络中介性与各级水平的知识建构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经纪人角色与低水平知识建构和高水平知识建构的低阶段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关键词:在线学习 知识建构 MOOC社会属性 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b)-0110-02

MOOC学习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在线学习形式。MOOC的教学互动弥散在网络环境中,它是复杂网络条件下的协同过程,学习互动边界跨越了时空限制、虚拟网络环境、现实世界,因而,MOOC的课堂互动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是通过镶嵌在网络结构中的关系互动而体现出来的互动形式。由于交互,学习者、助教、教师等人员组成了社会网络,在网络中成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占据不同的网络位置,存在着角色分配现象,该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对学习者的社会属性和知识建构进行分析讨论,探究社会属性与知识建构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网络方面为学习者、教师等提供加强知识建构的优化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研究选取Coursera平台上由香港中文大学李欧梵教授主持的于2014年4月至7月开设的中文版《中国人文经典导读》课程学习为案例进行分析,主要搜集参与交互的学习者人数、首贴数量、跟帖数量、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数量、交互内容等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内容分析法以讨论MOOC学习论坛中学习者的交互行为和知识建构情况。该文主要研究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所以去除教师后共有449位学习者参与交互,发布首贴123条,共有1 426条跟帖,总字数为224 360个。

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时首先需要根据学习者交互数据编制“《中国人文经典导读》学习交互”量表。然后从学习者的中心性、网络位置方面分析学习者的社会属性。使用内容分析法时需要对学习者参与交互的内容进行编码。该文根据Charlotte N. Gunawardena于1997年提出的知识建构分析模型对学习者的交互内容进行编码,该知识建构分析模型包含4个阶段,从低到高依次为:(1)学习者相互分享各种信息、观点,针对讨论的主题进行描述;(2)学习者发现和分析在各种思想、概念或者描述中不一致的地方,深化对问题的认识;(3)学习者通过意义协商,进行知识的群体建构;(4)学习者对新建构的观点进行检验和修改。

2 学习者的社会属性分析

2.1 学习者中心性分析

2.1.1 度数中心度

在社会网络结构图中,度数中心度就是与某行动者相邻接的行动者数目,该文采用相对度中心性来考察学习者与其他成员的连接。使用UCINET软件计算出《中国人文经典导读》学习者的度数中心度,学习者Anonymous(中心度值为20.713)、强雷(中心度值为8.686)、Patrick Cheng(中心度值为8.463)等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这些学习者通过发布多个首贴,引导学习者参与交流讨论;他们创建、共享的资源数量大,与其进行交流的学习者数量多;他们回应跟帖者,给以反馈,促使交互不断深入。

2.1.2 中间中心度

使用UCINET软件计算出《中国人文经典导读》学习者的中间中心度。由此可以发现MOOCs在线学习者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MOOCs课程学习中,处于核心中间位置的学习者数量较少,中间中心度值大于或等于1的学习者所占比例为13.14%。而且,在控制学习资源的传播和学习交互方面,排列靠前的学习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在参与交互的学习者中占16.48%的学习者中间中心度值为零,表明这部分学习者对周围学习者没有任何控制能力,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他们对信息的传播、资源的发展、交互的维持等没有控制能力。约占70%的学习者对其他学习者以及整个社会网络具有较弱的控制能力,是学习交互中浏览资源、利用资源、参与浅层交互的学习者。

2.1.3 接近中心度

结合接近中心度的平均值13.207,标准差值1.001,可知:第一,Anonymous(接近中心度值为16.507)、Patrick Cheng(接近中心度值为15.547)、强雷(接近中心度值为15.408)等学习者与社会网络中其他学习者之间的距离比较短,在整个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在学习交互中对其他学习者的依赖性非常低。第二,高于平均值的学习者数量比较少,表明只有少数学习者在社群网络的交互中比较活跃。

2.2 学习者网络位置分析

2.2.1 结构洞分析

整个社群网络中有202名学习者的网络限制指标小于0.5,其中学习者Anonymous和Chen Jian比较靠前,网络限制指标小于0.1,学习者强雷、袁文新、Patrick Cheng等35位学习者的网络限制指标小于0.2,说明在社群网络中大部分学习者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在信息资源传播、知识流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2.2 经纪人分析

对案例中学习者的经纪人角色进行分析可知,学习者Anonymous在交互中占据的经纪人角色最大,主要担任联络人、顾问和守门人的角色,他在引导不同小组之间交互,促进小组间资源传播,知识流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者强雷、Wai Yip Tung主要充当联络人、顾问和代理人的角色,Patrick Cheng、Edwin Siu-hung Leung主要扮演顾问的角色。学习者Anonymous、强雷、Patrick Cheng、Wai Yip Tung等掌握较多的结构洞,因而他们是网络中的意见领袖。

3 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分析

该文利用Gunawardena的交互分析模型对MOOCs平台上学习者的发言进行编码,以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结果显示,学习者知识建构达到了最高层次水平,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习者能够应用、检验新知识,并不断修正观念、观点。然而,处于高水平知识建构的学习者数量较少,所占比例仅为18.14%,超过81.86%的学习者处于前两个浅层的知识建构水平,学习者交互的主要目的是分享资源和观点,提问或澄清问题、回答问题,进行思想和概念交流。在意义协商和知识群体建构等高水平知识建构阶段,学习者交互所占比例为15.35%,表明学习者在意义协商和知识建构方面存在不足,在学习者大规模交互基础上,需要加强学习者的深度交互,主要在于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辩论,深入反思问题,加强学习者创新,促进学习者深入构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达到高水平知识建构。

4 学习者社会属性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4.1 学习者中心性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具有高中心性值的学习者具有较高的知识建构水平,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中心性和知识建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与知识建构的PH1、PH2和PH3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接近中心度与知识建构的PH1、PH2和PH3水平具有较低的正相关关系。学习者通过交流讨论而建立的交互关系,是通过发布帖子和回复帖子而表现的,学习者通过提问、回答问题、共享资源、辨别问题等行为而产生的知识主要属于知识建构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高水平知识建构中更多的学习者只是达到了意义协商和知识的群体建构。

4.2 学习者结构洞位置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对学习者的结构洞位置与知识建构进行相关分析可知,有效规模和网络限制指标与知识建构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学习者重复交互主要体现在共享资源、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等方面。网络限制指标是指行动者在个体网络中运用结构洞的能力或者协商的能力,学习者的权威性、拥有丰富的资源、与其他学习者的熟悉程度等都会影响学习者的网络限制指标,而这些与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关系不明显。自我网络中介性与低水平知识建构和第三阶段的知识建构呈现强正相关关系。

4.3 学习者角色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对经纪人所包含的五个角色分别与学习者知识建构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学习者角色与信息分享、深化认识低水平知识建构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意义协商、新观点的检验与修改和应用新知识等高水平知识建构的相关性却不同,如:协调人与意义协商、新观点的检验与修改两个水平的知识建构呈现弱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应用新知识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守门人与PH3水平的知识建构呈现强正相关关系,而与PH4呈现弱相关关系,与PH5没有显著相关性;代理人和顾问的角色与高级知识建构呈现弱的正相关关系;联络人与PH4和PH5阶段的知识建构没有显著相关性。

5 研究结论

该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对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社会属性与知识建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5.1 在线学习交互向大规模交互发展,并且学习者中心位置得到有效体现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支持了学习者交互,扩大了学习交互规模,使过去的个体交互、个体与小群体交互向大规模交互发展,MOOC平台上的学习交互就是一种大规模交互。首先参与交互的学习者数量增加。在学习者内部动机和学习任务驱动下,学习者参与交互的积极性比较高,交互氛围活跃。其次学习者交互频次高。学习者主动发言、回复他人的次数较多,教师不再需要督促学习者参与交流讨论,学习者相互给以反馈。最后学习者角色多样化。学习者由过去的学习接受者转变为现在的学习探索者、知识建构者。

5.2 在线学习中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主要处于低水平和高水平的低级阶段,而在更高水平知识建构方面存在不足

在线学习中学习者的交互多重于资源共享、知识获取、观点协商、冲突和问题解决,这些属于低水平知识建构。在学习者获得新知识后对新观点的检验与修改和应用新知识方面的建构却很少。

参考文献

[1] 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金慧,张建伟,孙燕青.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对集体知识发展与个体知识增长的互进关系的考察[J].中国电化教育,2014(4):56-62.

[3] 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4] 田阳,冯锐.社会资本理论视域下MOOC课堂互动策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59-66.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在线学习
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策略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