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2016-05-30高小珺
高小珺
摘 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高校转型发展中,深化校企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深化校企业合作,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可以通过创新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师资培养、创新学生管理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转型发展;校企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172-02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发展的同质化,使许多地方高校丧失了办学的特色和发展的定位,高校毕业生的合理就业、充分就业问题仍未有效缓解,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三部委(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高校转型发展中,深化校企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目前,阻碍地方高校转型的困难很多,其中有外部制度因素,也有内部原因。从内部原因来看,一是学科与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二是有些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三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较低;四是校企实质性合作不足,大部分还停留在联系企业接纳学生参观、实习层面。此外,一些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采用 “订单班”“包就业”等方式,这并一定是校企合作的最佳形式,转型发展应当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何提升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办学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当从满足学生最根本的需求——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创业质量的保障出发,合理选择专业共建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业合作,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创新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衔接,与就业市场相结合,充分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发展,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积极寻找对口企业,实现校企之间的有机对接和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开放办学的新模式,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首先,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行业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具有特色的、符合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方面,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整统一的教学体系。紧密跟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充分调研,与企业一道制订出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够满足岗位需求的,适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
其次,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通过利用合作办学企业的相关真实数据,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指导,使得实践效果更加真实具象;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选择与企业相关的真题进行调研写作,强调毕业论文的现实针对性和论文的应用价值;在毕业实习过程中,组织学生深入合作企业,到一线岗位进行就业前的热身,逐渐实现从在校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逐渐适应从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过渡;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承担企业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吸纳学生参加,通过完成企业的课题任务,使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校企业合作,借助校内外两大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零距离。
再次,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评价方法。合作企业参与对在校学生的学业评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评价体系及动态反馈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和毕业生职业成长历程进行监督和关注。借鉴企业对用工人员的业务考核标准,在对学生进行实训和创业评价中充分考察社会效果,将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延伸到企业和社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新评价标准,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较为完整科学的依据。
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可以尝试细化专业核心课程,依据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经历,引进实战课程模块,包括外贸实战、外贸拓展、外贸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实施对外贸易全程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实业务为载体,针对各个实战模块中对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分阶段、分类别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体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校企合作,教学方式创新
基于以上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地方高校不仅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还要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真实的锻炼。为适应课程体系的创新,在教学环节应当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从灌输式学习变为仿真实战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围绕案例或项目组织、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建立“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的现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理论课相对集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界限分明的局面。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出发,遵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突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国贸专业课程的实操性特征鲜明,无论是国际报关还是国际货运、国际商务都有真实的业务可容学生介入。因此,对国贸专业可采用真实业务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外贸专业群的各门专业课与区域外贸企业的真实业务对接,融入企业真实岗位,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按照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教学,由企业与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共同辅导,在理论教学方面重点发挥校内教师的作用,在实操方面重点发挥企业教师的作用,在实战中培养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外贸领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校企合作,师资培养创新
加快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本身必须具有实践工作经验才能教好学生,否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将是空洞的,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中很难体现本学科应用领域最新成果。缺少“双师型”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少一线工作经历,到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少,无法对企业的新技术、管理模式及运营模式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有关。因此,在校专业课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走进企业,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
为培养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人才引入课堂,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弥补学校师资短板。可以建立行业专家资源库,组织建立由企业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需要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或讲学,采取长期聘任和短期讲学相结合的方式,将校外师资力量引入学生培养过程中。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机制,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同步掌握了解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制订培训计划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行业资格考试,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同时,引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应用研究上下工夫,注重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的转化。
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国贸专业教师应当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参与企业业务操作中提高自身外贸职业技能,在一线岗位获得基层工作经验和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并将从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融入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效果。为此,学校要积极拓展教师深入外贸企业实践的渠道,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在跨境电商业务中可以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将企业的业务引入课堂,同时发挥外贸类教师专业知识系统、外语能力强的优势,为企业的外贸业务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四、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创新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从人才培养到学生管理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创新,在学生管理方面,也要将学校与企业的力量融合起来,共同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学生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校企的有机对接与深层合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共同关注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与企业、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生存发展。同时,使学生自觉置身于企业和社会的大环境中,接受企业和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和适应艰苦工作环境的能力,认清未来就业的压力,对可能出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培养适应能力的同时强调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感教育,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未来职场中容易遭遇各种挫折,所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感教育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要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的目标,调整初入职场的心态,通过在外贸企业的实习活动进行角色转换,为今后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良好机遇,地方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牢牢抓住这样的机遇。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在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学生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不断探索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