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真教学的再思考
2016-05-30白培顼
一位厨艺大师曾经道出这样一个秘诀:好厨师一把盐。若是盐放得恰到好处,几乎无须太多的调料,就会有好的味道。无怪乎在各类厨艺大赛中,各路大厨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浑身解数,精心制作,作品大成之后,可谓五颜六色,争奇斗艳,造型各异。可作品待评判之后,评委们连连摇头:这道菜太咸了;那道菜太淡了。
上段故事中厨师手中的“盐”好比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了,就无需过多的技巧和花架子,也能把课上得精彩。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一种本真的教学状态,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过于追求技巧,追求新奇,以吸引学生的耳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看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而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非语文活动,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有些老师太过于跟风了,被眼前所谓的形形色色的教学形式和五花八门的课堂辅助设备所牵绊,以至于自己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假如语文教师都能在教学基本功、授课环节以及文本挖掘等方面下一番功夫,静下心来深思几個问题,恐怕再进行语文教学时就不至于感到无助了。如今语文的本体地位消失了,语文课变成了没有文学韵味的艺术表演活动。陕西省杨陵区教研室的刘功昌老师对此深刻指出:“浮华”的课堂教学,它脱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淡化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违背了语文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是不会给师生带来更多收获的。
眼下各类优质课大赛,大多数参赛者无不如前面所说的在厨艺大赛中的大厨们那样,使出浑身解数,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亮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在小小的讲台上尽展自己的风采,让台下听课的老师无不大饱“眼”福,而真正听进去课的老师却寥寥无几。那些上课的老师真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老师亦歌亦舞,或说或笑,手舞足蹈,不亦乐乎,把他们的体态语言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使课堂的气氛异常高涨,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面正在上演一场好戏呢。台上台下一呼一应,或笑声一片,或静默无声,一堂课终了,问学生及听课的老师收获如何,皆不知所答,“语文”真味实属难觅。
上述场面,究其原因在于作课者太在乎现场效应,过分求新求奇,追求脱颖而出,过分看重于赛课的结果。他们不知从挖掘文本上下功夫,不会从剖析文本思想深度上下功夫,不懂从分析文本构思上下功夫,不知上课时应该加上一把适量的“盐”,以至于出现了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情形。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专家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纷纷立言要为语文教学“招魂”,回归本原语文、本色语文,为语文课重新定位。李希贵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永正老师也说过:“只要学生学会了读书,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人文性格。用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教育,即母语教育。民族语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魂”之所系。陕西省杨陵区教研室的刘功昌老师认为,语文课的本质就是“把字写规范,把文章读懂,把作文写好。”重庆市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也说:“学语文,教语文,研究语文,多从本质上思考语文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本原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在沸沸扬扬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坚定,一份睿智,一步一步地接近语文教育的真谛”。北京丰台二中的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常作印老师也认为:现在大家都忙着研究语文教育形式上如何“变”,而忽视了研究“不变”的本原、总结“不变”的规律才是最重要的。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其实就是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那么,语文的本真就是语文本身的境界。语文课堂要回归真实,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实实在在地教学,要通过切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着眼文体,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少一些花哨,多一些让学生实实在在接触文本、触摸语言,教会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和写作。只有我们在语文的本真教学上下功夫,才能把“众口难调”的语文课上得令学生心服口服,符合学生的口味。
(白培顼 河南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5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