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效模式”下的语文课堂
2016-05-30傅雅丽
时下,“高效课堂”一词成为教育的热点和焦点,而与“高效课堂”相对应的“杜郎口”、“洋思”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引起争议的同时,更多的是参观、学习和模仿。有的组团短期参观学习,有的派驻骨干长期驻扎学习,回到学校,依据学校实际进行改革实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改革,无可非议是正确的,但盲目的进行教学改革和大面积的效仿,造成了很多地区“高效模式”下的语文课堂。
一、圈坐高效化
“高效模式”教学的落实,使一些教师认为必须要教室四周有黑板,学生可以随时展示、练习,学生须围圈而坐,便于交流、合作、探究。于是教室变革成了高效改革的前提,大张旗鼓的在教室四周挂放黑板,将黑板区域化,具体到小组成员。学生无论是在听讲过程中,还是自习或交流过程中,都围圈而坐。高中、初中甚至小学生,上课都是侧视黑板,还有的同学上课一直是背对教师或黑板,长期久坐侧视,学生的视力发生变化,向两侧偏向,某学生家长领着孩子当面质问校长,高效课堂的改革是否要让孩子牺牲健康做实验品。
二、分组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它是借鉴西方教育研究成果,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一理念在一些老师那里片面的认为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地区也将其作为高效课堂教学的评判标准之一。凡进课堂听课,无论任何学科,必有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所涉及的问题是否有研究、讨论的价值,学生在一起看似合作,是否在真正的探究、讨论,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讨论的实效,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预设,但每个教师却都在积极的应用了这一形式。
教师们在分组上也煞费苦心,将男女生、优中差、内向与外向等等进行细致划分,这种做法本无错误,但为了小组学习而分组,为了“高效课堂”而分组,在一定程度达到了极致化。笔者在听取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时,老师上课就让学生们分组而坐。孩子们起初是认真端坐,互相以眼神、微笑交流,感到新奇、好玩,不到三分钟过后,就开始胳膊相碰、脚尖互踢,慢慢的交换课本、互用文具,直至你推我打,好不热闹,根本不管老师在讲台上说什么。下课后老师也是一脸愁容,说在低段分组教学简直太难了,为了上这节课,提前几天分了组,定了好多小组长,用奖励和约束各种办法,但都不起效。这为我们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提出了难题。
三、教学版块化
高效课堂教学落实过程中,很多学校明确规定了每节课40分钟的时间划分和教学版块的划分,如“三步六段”“四步五环”等教学版块模式,将预学、导学、共学、自学的教学过程具体时间化。教师在备课时受到形式上的束缚,而且将大量学习任务以“预习单”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前学习,课上集中进行研讨、交流、展示、问题解决。长时间按照这种模式教学,会使教师备课思维固化,不敢突破防线,更有甚者在赛教或竞争时,首先想到的是标准,而不是文本特点、自我特色、自我风格的展现。部分学困生学习压力也会持续加大,课上热热闹闹,课下愁眉苦脸,问题的雪球越滚越大,难以及时消化和解决。
四、生成假象化
笔者在一节“高效课堂”示范课中看到,教师依据导学单提出问题后,每个小组按照问题的顺序解答问题,小组成员也分工极为明确,一个题的答案由五六个孩子说完,哪怕最后两个孩子在说“我是”——“这样认为的”,一人说几个字,但做到了每个人发言。一节课中,无论是生字的学习,还是课文的阅读,都是一板一眼的,像似提前排练的话剧,老师没有激情,没有学生的现时生成,有的是老师、学生都对着导学单在读、在念,然而它符合了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老师少讲,学生多说的标准。语文课却失去了激情澎湃,失去了思想碰撞,失去了朗朗书声。
高效课堂教学是针对低效、無效的教学行为而言的,他的提法本身无误,但就是我们在学习、落实的过程中,行政化、标准化、模式化,将其变成为“高效课堂”的一种口号和模式,而掀起了一种形式化的教学改革。一部分教师的盲从、一部分教师的观望和一部分教师的抵触,在一定程度将我们语文课堂从“表演化”、“重人文轻语文”的现象在回转到注重语言输入与输出,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良好开端之时,又开始了一阵乱象和彷徨。“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这是老师们的心声,更是老师在呼吁和教学的苦恼。
教师应从“关注本体”的角度落实语文教学的高效。叶老定义“语”、“文”二字,再精辟不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言语、智能上有所发展。语文教学应是依托教材,结合学段课标、学生年龄的认知特点,挖掘语文元素的口语、习作训练点来进行的。比如一年级《美丽的小路》一课,文中小动物们有生动的语言,老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绘声绘色读出小动物的神态、语气,是语言训练的着重点。学习“。、?、!”三种标点符号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写一句话,是写话练习的训练点。这些是语文课堂的本质,课堂效果的落实是高效模式的核心。
教师应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上体现高效。“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学生多年学习语文,最终是表现于写作运用上。针对一篇文本,能够目标清晰、一课一得,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练笔能力。如《穷人》一课,文章篇幅较长,文本中语文元素也多,“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都具有语文学习挖掘的可能,但贪多嚼不烂。文中经典的心理描写,像列夫托尔斯泰“天才艺术家”之称的大家,将心理描写运用的精辟极致。抓住“桑娜”两段心理描写,引导学生走近桑娜内心,体验、感悟桑娜物质上的贫穷,但精神上的高贵,和她自责、斗争、惊恐、坚定的内心矛盾,练笔“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渔夫的内心,迁移习得心理描写,课后练笔设计西蒙被病痛折磨,即将与亲生的孩子离别,她有多少千思万想,有多么不舍,走进西蒙的内心,巩固心理描写的练笔运用。有铺垫、有梯度、有层次的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习得习作能力的提升。
学文——作文——做人,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和核心,语文学习的高效在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唯有在学习、践行、落实的过程中,正确把握新型学习方式的本质,引领正确的教学方向,真正落实好提高教学效率的本真语文课堂。
(傅雅丽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教研室 72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