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文化圈和文化丛特征

2016-05-30张红英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圈音乐文化

摘 要:中国南传佛教音乐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傣、布朗、德昂、佤等民族地区。本文对这些音乐文化进行分析,并且对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与其他类型的音乐文化圈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文化重叠的格局进行分析,旨在加深对南传佛教音乐的了解。

关键词:南传佛教音乐;音乐文化;文化圈;文化丛

1 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的外部生态环境

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融合了多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和谐共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音乐文化、语言文化等,体现出民族的独立性,以这些传统文化风格区为基础,又产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音乐文化风格区域。从某种角度来讲,音乐文化风格是以地理以及民族分布为依据进行划分得到的结果。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的模式:第一种是单一民族性独立音乐文化风格区类,其中包括了西藏、四川、云南在内的藏族独立音乐文化风格区;第二种是以单一民族性为主的混融音乐文化风格区类,其中包括云南、四川、黔彝、汉、哈尼等民族混融音乐文化风格区;第三种是多民族性混融音乐文化风格区类,其中包括贵州东、南部多民族混融音乐文化风格区以及云南怒江多民族混融音乐文化风格区。相对于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而言,混合与融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因为混融,音乐文化风格区的音乐分布状况与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分布情况是基本一致的,在南传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佛教音乐,也有其他民族音乐的融合,如哈尼、拉祜、景颇、基诺等民族的音乐就融入南传佛教音乐中,保持了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点来看,云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相互交融和影响的情况下,各个民族之间都会出现独立共存的现象。而音乐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艺术形式,肯定也会形成跨民族、地域感较强的特点,而且长期融合发展,会形成一种比较松散、宽泛的音乐文化传播和交融关系。

2 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文化圈和文化丛是文化学者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常用的两个概念。当前,普遍认为文化圈是具有相同文化因素的區域,是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凝聚和传播。文化圈也被当做是一个地理上的改变,文化丛则是属于文化圈的一个部分,一个文化圈含有多个文化丛,每一种文化丛都是在一个中心一次产生,产生之后就可以围绕一定的中心向其他地区广泛传播,各个文化圈之间可以交叉。文化丛,通常指的是不同的特质单位相互配合而成为一种功能整体,即一个规模和范围较大的功能单位。

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丛,也可以被称作是“音乐文化特质丛”,是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形成的一个基础和前提。南传佛教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依附于其周围的其他民族音乐的,其中包含的音乐文化特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当地民族原来就存在的一些民族音乐,如自然宗教音乐;第二是外来的佛教音乐,外来的佛教音乐在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了本土化特点。用文化丛理论来看,这些不同的音乐文化一开始是属于不同文化丛的,但是经过融合之后就成为“复文化丛”。每一个元素都会在文化丛中对整个文化丛产生影响和贡献。由此可见,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丛的产生与各个民族的文化音乐是分不开的。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丛具有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核心层次。这是纯宗教性的佛教诵经音乐,是以佛教中的早课、晚课以及各种佛教法会场合的音乐为主的,如《巴利弄》《三皈依》《五戒》等,可分为吟诵调及经文对诵两类。吟诵调,指的是直接采用诵读的方式对各种佛教内容进行念诵时的经腔,一般都有用傣文或缅文字母转写的巴利语文本,这类佛教音乐一般仅局限于僧侣内部流通,普通的僧侣都能对其进行诵读。但是,能够真正理解其原义的并不多,这一类经文的音调比较平直,字多腔少,篇幅可长可短。经文对诵,则指的是在一些佛教仪式以及法会上采用的佛教经文,通过僧侣与信徒之间的对诵来完成。这类佛教音乐的音调都十分有力,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调式、调性明确。

第二,基础层次。基础层次的南传佛教音乐是一类具备宗教性特点的佛教音乐,以僧俗共享的经文和经腔来表达,如西双版纳州寺院的十三部《维先答腊》、德宏州寺院的《的拉望经》等。这些音乐一般采用的是咏唱调、祝祷调和打击乐曲三种类型来表达,咏唱调的唱词多用傣语转译,其内容比较浅显,一般都是写佛经故事或者佛理,对信徒进行宣讲以及训诫,经腔中一般都带有比较明显的旋律性音调,有比较鲜明的旋律感和节奏感。祝祷调一般是佛教仪式法会中所吟唱的一些祝词和祈祷词的腔调,一般会使用傣语进行吟唱,在一些其他民族的聚居区,也会使用傣语和其他民族语言混合唱诵。这类曲子的风格一般是不统一的,会根据民族以及地域的差异而出现改变,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本民族的音调进行吟唱。打击乐曲,则指的是僧侣或男性中老年居士随着打击乐的伴奏,一边击鼓,一边跳舞的一种形式。这种音乐形式主要出现在西双版纳地区各寺院。在表演过程中,大鼓的演奏者也是舞蹈者,舞蹈动作往往比较多,会比击鼓的动作要多出很多。不同的寺院会有自己独特的鼓点节奏,打击乐曲一般是用在安居节、泼水节及各种宗教节庆期间,可以营造一种十分欢快的气氛,因此在当地十分受欢迎。

第三,外围层次。外围层次,指的是礼俗性音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具有佛教音乐的特点和性质,其中一类是在安居节、泼水节节日时期进行表演的歌舞音乐,如傣族的《依拉恢》《跟鼓调》《喊扎调》,德昂族的《象脚鼓舞》《水鼓舞》等;另一种是在佛教各个节庆中唱的佛教乐曲,如《采花调》《节日的祝愿》《敢木圆苏》《敢木奥洼》《赕佛调》等,具有南传佛教音乐的特点。在音乐风格及表现内容上,有不同的调式、节奏等。在语言结构上,有不同的声调语调,尽管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差别,但是整体的音乐风格是一致的,比较统一。

3 结语

南传佛教音乐带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与周围的各种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融合,从而使得南传佛教音乐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南传佛教音乐与民族音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有一定的共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民族音乐与南传佛教音乐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1] 宋文贤.德宏地区阿昌族南传佛教仪式音乐的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2011(03).

[2] 杨民康.云南与周边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论纲[J].民族艺术,2014(13).

[3] 田玉玲.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文化生态解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4(09).

作者简介:张红英(1979—),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圈音乐文化
圈里事儿
“文化圈”视域下淮海地区琴书研究的几个问题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当下乡村“西乐队”音乐文化初探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