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幽默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2016-05-30魏永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幽默、风趣无疑会为課堂增添不少乐趣,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必须注意学科性的特点,只有合理利用幽默,才能为教学服务,如果应用不当则会对正常教学形成一种干扰。
一、搞清幽默的基本类型
(一)通过教师表演引发的情景型幽默。在许多课文中都包含有小故事之类的内容,教师在课堂可以将课文中的小故事通过自己的表演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就被吸引到情境之中,并想一看究竟,这样学生的兴趣也就被教师的表演调动了起来。
(二)巧借妙语营造幽默。在课堂引入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广告词、俗语等内容,然后教师郑重其事的以玩笑的形式讲出来,使在学生的认识上形成一种反差,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三)让学生产生优越感引发幽默。
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或者得到别人的赞赏,心情就会愉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贬低”自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夸赞学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夸赞,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例如学生朗读的好,老师就可以说如果再努力一些,将来可以去当播音员,甚至都可以超过某某播音员。
教师故意犯错。在教学中,有些时候教师需要“降低”自己的智商,故意犯错,让学生去“纠正”。其实教师“犯错”的过程,不但可以获得幽默的效果,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因为学生要纠正教师的错误,就得去寻找相关的证据,而这个过程则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
虚心向学生求教。对于一些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装傻充愣”,认为以自己的知识,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向学生求教来获得帮助。当学生发现自己比教师“高明”,自己也会主动参加,此时教师通过自己幽默的语言将自己的“错误”知识表述出来,而这个过程,不但是取得幽默的过程,更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例如,教师在讲解涉及到化学知识的内容时,故意“努力”的去写化学方程式,最后在学生一片否定声中,请学生来帮忙。教师通过请学生帮忙,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快感,也使得课堂充满了幽默。
二、在教学情境中“失谐”引发幽默。
所谓失谐就是事物或者思想不符合社会常规,出人意料、不符合正常的语境或者是常规思维,让人感到不和谐。在教学中,如果将这种不和谐巧妙利用,就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
(一)巧用错位时空。错位时空就是将不同时代的条件进行对比,产生荒诞的结论,营造幽默的氛围。例如在古代有许多的“宝马”但是现代只有一种“宝马”,并且古代的“宝马”是环保型的,而现代的“宝马”却可以造成环境的污染,学生一下子就会对“宝马”产生兴趣,待学生明白两种不同“宝马”的含义之后便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将课文内容反写,造成错位。有时候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以错位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将夕阳变成朝霞,或者将相关文章的内容替换学习内容,虽然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是表现的是不同的内容,使二者形成对比,进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二)巧移形象,产生错位。学习一些与人物相关的内容时,可以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替换。例如将妙龄女郎换成壮汉,或者将古今人物形象进行交换,并将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尴尬表现描述出来,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巧用语音,形成错位。利用双关、同音等方式,来与实际语言内容形成反差。但利用语音形成错位,必须得让学生听得懂,如果学生不能明白教师真实的意思,这样形成的错位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无法理解甚至成为课堂的干扰。
三、利用幽默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精心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考虑在什么地方使用幽默,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教师不认真考虑,只是在课堂教学中随意使用,就可能造成学生不无法理解或者其他的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样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
其次,要注意幽默的可理解性。幽默的效果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所表达的内容,幽默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不能一味的去强调自己对于幽默效果的驾驭能力,将课堂变成教师个人舞台,将教学中想要取得的效果变成了教师自娱自乐,这样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幽默的表达必须让学生理解。
再次,幽默要注意知识的关联性。所谓关联性就是要求在表达幽默所涉及的内容必须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联。如果幽默中的内容与当前教学内容不相关联,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被转移到其他的方面,或者由于学生思维无法到位,而不能理解教师所表达的内容,这样的幽默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语言中合理的运用幽默,不但可以使课堂愉悦,更可以使教学的语言更加丰富。但是幽默并不是教师随意而为,要考虑到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这同样更是对教师知识储备与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积极使用幽默,更要注意恰当的使用,让幽默成为语文教学活跃气氛的“催化剂”。
(魏永新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中心学校73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