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本留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

2016-05-30石祚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病人

石祚俊

任何文本尤其是进入课文的文本,在作者的构思或者编者的编撰中,都会存在一些“留白”的地方。对于创作者来说,留白是一种创作艺术的表达手段,而对于编者来说,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到初中教材的篇幅等原因,留白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正如艺术作品的留白总能给欣赏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一样,文学作品的留白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用学生的思维去填补文本的留白,并不是破坏文本的艺术性,而是通过补白的途径去理清文本的来龙去脉,或者通过对比的方法去发现何以留白能够体现出某种艺术性。而这两个方面又恰恰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可不察。

一、紧扣文本脉络,通过补白丰富文本情节

在一些优秀文本当中,通常都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通过铺垫性的描写为结果的出其不意奠定基础,譬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苏教版语文教材将其编入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目的显然是让具有八年级语文认知基础的学生来感受该小说的情节与描述手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重心一般会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前面的铺垫性的描写;二是结果。其实结果就一句话: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为这一结果而作的铺垫。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写,有效地反衬了“另一位病人”的心理动态,批判了其自私心理。对于该文的教学,一种流行的方法是让学生去续写,以对另一位病人后续的心理动态进行一种深挖式的教学,这样的思路是借助于续写的方式,判断学生的思维——对另一位病人是扬还是抑(当然后者居多)。其实如果从补白的角度出发,文中或有一个留白可供处理,这样的处理一般不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可以纯粹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个留白便是在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根据原文的意思,这个“想法”是“突然”产生的。但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课文对该病人的心态的描述是从两个“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演变成第三个“为什么”:紧挨着窗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二是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理变化都不是一个突然的过程,这里的“突然”背后一定有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这个“白”可以让学生尝试去“补”一下。

事实上经过上面的引导,学生会对此问题产生兴趣。有的学生认为这名病人的心理原本就有非常阴暗的一面,只是这件事情激活了他的阴暗心理;也有的学生提出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阴暗的一面,关键看能否抑制阴暗的一面;还有的学生认为医院应当为此负责,因为没有适当地解决病人的心理需要;还有学生说靠窗的病人也负有责任,他编造的谎言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种种想法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对此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得到了拓展,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补白思考人物特点

在很多优秀文本当中,人物都是文本的核心。而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往往也会因为写作目标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这个时候就肯定会出现人物形象的丰满程度不一致的情形。而事实上在某些文本当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形象如果得到充分的描述,也可以帮学生理解文本,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譬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其實不少,主角毫无疑问是孔乙己,但有另外两个人物教师可以作适当的延伸思考,以补作者所留之白:一是文中的“我”。文中对“我”的描述着墨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另外还有孔乙己教其写“茴”字一部分。如果这个“我”是作为学生的“我”,又会如何呢?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抛出之后,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原来他们读课文时还只是同情孔乙己、批判其他人的,而一旦入境之后便开始补白,学生突然发现对孔乙己多了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还有了一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认识,然后当笔者追问孔乙己可恨在何处时,当笔者追问是否应当恨时,学生的思维便更加开放,他们能够结合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例进行评价。而由此引申后发现的学生想法,也就成为教师施教的可用之材。

二是文中的丁举人。丁举人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直接介绍的人物,但却是一个重要人物,孔乙己的残与死皆与其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打孔乙己的情节也是通过别人之口阐述的,可谓是留了一个白。如果让这种场景直接呈现,结果会是如何呢?于是笔者让学生尝试将这一场景还原,于是学生写出了丁举人恶打孔乙己时的场景与语言。尤其是语言,有的学生从文人相轻的角度描写,有的学生从丁举人不把孔乙己当读书人的角度描写,还有的学生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角度描写。笔者突然发现,在这样的补白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了起来,对文本中许多人物的认识也深刻了许多,他们在评价孔乙己以及短衣帮等人物形象时,更多地从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的角度去分析,从而认识到孔乙己的悲剧正是一种社会问题,而这恰恰是文章的主旨。显然,在这样的补白过程中,文章的主旨就明确了许多。

三、补白培养思维,初中语文教师的好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努力发现文本当中的留白之处,然后引导学生去补白。如文章开头所说,只要补白不是破坏原有故事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只要不作画蛇添足之举,那这样的补白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拓展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笔者的实践还表明,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如果在教学中养成这种寻找留白并引导学生补白的习惯,对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因为寻找留白的过程,往往就是丰富对文本认识的过程,无论是上面提到的《窗》和《孔乙己》,还是《核舟记》《热爱生命》等优秀文本,都可以在寻白的过程中多出一个研读的视角;而补白的过程恰恰又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尤其是当学生的认识不在自己的预期之内时,恰恰就是重新认识学生的机会。

总之,在文本留白之处实施补白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认知,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玉华:《例谈叙事文本的补白性解读》,《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6期。

②聂昌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补白策略》,《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

③孙曲华:《例谈文言文如何补白》,《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人物形象病人
谁是病人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