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层次需求理论的高校贫困生助学新模式探究

2016-05-30蒋文贤

职业·中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

蒋文贤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一个家庭在孩子上学费用方面的开支也越来越高。国家为了使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出台了各种政策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很多人只看到贫困生经济方面的贫困,忽视了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本文探究了高校贫困生助学新模式并且提出高校贫困生问题不能完全靠经济来解决,只有从贫困生本身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助学模式,才能使他们积极面对未来,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需求理论 贫困生 助学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帮困育人机制研究”(项目号2014SJD520)研究成果。

一、多层次需求理论的内涵

多层次需求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动机是人类一切需求的源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均由动机引发,该理论结合人类的各种需求,将需求分为两个级别和五个层次。

第一级别为低级需求,即生理、安全、社交需求三个层次。每个人都需要吃饭、穿衣、社交。

第二级别为高级需求,即被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两个层次。每个人都是在满足基本的低级需求后,才会有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贫困生”这一群体的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

学生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大家对于贫困的概念和各方面的需求也不同,从认定贫困生这一群体的工作来看,我国各高校基本根据学生个人从家庭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开具低保、特困等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接受班级同学民主评议,确定资助等级这三个流程确定贫困生。负责资助工作的高校工作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对贫困生的真正情况进行逐一核实,因此,在客观上给伪造证明、骗取资助以可乘之机,也容易助长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约束贫困生不适当的购物、旅游、娱乐等行为,从而导致“贫困生”这一群体的概念非常模糊。

2.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过于简化,忽视尊重需求

我国大部分高校当前采取的资助过程是由高校助学中心的教师根据学校获取的资助金额和类别确定名额、划分等级,再根据各院系的贫困生人数分配名额,院系辅导员根据院系的情况将名额分配给相应的班级,班级得到名额后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上报学校资助中心。学校审批后报上级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资助金额将落实到受资助人。这个过程看起来公平公正,但是让贫困生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没有让学生在受资助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政府、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忽视了学生被尊重的需求。

3.受资助群体趋于功利化,品格和素质提升不明显,忽视自我实现需求

各类助学金的发放使很多学生的依赖心理及不劳而获的思想越来越突出。贫困生们对于资助金的渴求愈加明显,忽视了自我需求。一些学生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理,对于大学生活缺乏规划,不严格要求自己,开具假的贫困生证明,感恩意识淡薄,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国家和社会理应对自己资助,不自立、自强,不知道回报社会,完全缺乏自我实现的需求。更有甚者,毕业以后拖欠银行助学贷款,缺乏诚信意识,对国家和社会给予自己的帮助毫无感恩的心理和回报意识。

三、基于多层次需求理论的新助学模式的构建

高校助学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不能简单地从经济上给予帮助,更重要的是从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低级层次需求为基础,逐渐满足高级层次需求。

首先,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和体系,并在助学工作中不断完善,使助学工作能尽可能达到公平、公正、公开,将助学金给予真正需要的贫困生。

一是高校助学工作者应该根据贫困生经济贫困程度制定并严格执行贫困生划分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档案,以便于管理,例如,孤儿、单亲、劳动力缺失及多子女和老少边远地区家庭等,根据学生经济上的贫困程度制定相应的贫困等级。二是在助学金发放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合理地量化,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更好地激励贫困生在校期间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避免学生形成不思进取,不劳而获,“坐、等、靠”的思想。将经济资助和在校表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助学金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三是助学工作还需要有合理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和约束对贫困生的管理。虽然大多数高校在发放助学金的过程中都经过了民主评议等公开程序,但是不能避免有部分学生不将助学金用于正常学业,有高消费现象。另外,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处于动态发展中,贫困生的等级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因此,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来约束贫困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助学工作在满足学生低层次的需要后,应该逐步向贫困生高层次的需求过渡,从精神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一是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例如,开展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团体辅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面对贫富差距,客观、充分地认识自己的现状,明确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二是搭建校内外活动平台,激发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例如,组织校内外的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成为传递爱心的使者,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促使学生怀有感恩、诚信之心,以更好地回报社会。三是拓宽校内外勤工俭学渠道,扩充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提高贫困生勤工俭学的收益。勤工俭学是高校助学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获得报酬能使大学生获得被尊重自豪感,能有效避免学生形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最后,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为贫困生构建专门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一是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高校应在就业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最后立业的就业观念,特别是贫困生更应该掌握这个原则。激发贫困生形成自立自强、早日就业的思想,主动寻找工作机会,杜绝高不成、低不就的行为,以保证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拓宽校内外用人渠道,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偏远地区,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偏弱,但到了就业时,用人单位必然要招聘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并不会因为学生来自偏远地区而降低用工要求。因此,在大学期间,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三是成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专门小组,为贫困生开通就业渠道。例如,就业技巧的培训,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单位情况分析等,对贫困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解答。同时,为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再拨出贫困生专项就业帮扶经费,切实保证贫困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陈玥.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8).

[2]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效贫困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3]余秀兰.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7).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
大连2015年投11亿元扶困助学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关爱·帮扶·助学
济困助学托起朝阳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