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产品产销变化特征及对中国的影响
2016-05-30贾智豪陈峥陈婷婷
贾智豪 陈峥 陈婷婷
项目名称:本科生培养-大学生科研训练(市级)(项目编号:15006-133)
【摘 要】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中美农产品市场竞争不断,其中玉米市场尤为明显。本文首先就中美玉米市场近十年产销态势进行对比,再对中美玉米产销差异原因做以分析。从生产主体、流通体系、市场影响力三个方面深入探究中美玉米产销变化特征及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产销变化特征;玉米;单产;消费需求;进出口
一、中美玉米产销态势对比
作为世界玉米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玉米在过去十年里产出持续上涨,生产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主要粮食作物。2005-015年,中国玉米产销与世界第一大玉米生产国美国相比,双方在单产和总产量的增长速度不相上下,但是美国在产销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仍需寻求改进措施,以此促进我国玉米市场发展。
1.美国玉米单产高于我国
美国作为玉米市场的先驱者,在过去10年内发展迅速,015年玉米产值面积达到32644千公顷,相比10年前2005年的30399千公顷小幅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0.7%,同时单产增长变化较大,年均增长率1.3%(见图1)。因单产年均增长率大于产值面积年均增长率,所以过去10年美国玉米总产量受单产影响较大(见图2);与美国相比,2015年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快速,单产达到5.94公吨/公顷,与2005年的5.29公吨/公顷相比,其年均增长率为1.2%,我国变化较大的玉米单产也影响了总产量的变化,使得2015年我国玉米总产量比2005年累计增长1.4%,但中美总产量仍然差异较大,因此下面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两国单产的环节上。
通过2005至2015年美国玉米生产部分数据显示,美国玉米每公顷单产约为世界平均单产的190%,同时总产量在过去十年累计增长28%,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遥遥领先我国玉米总产量4.1%(见图2)。
对比我国单产来看,2005-2015年我国玉米单产从5.29公吨/公顷到5.94公吨/公顷,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一定的波动(见图1),其中,我国玉米平均单产为5.59公吨/公顷,小于美国9.62公吨/公顷,但在方差上我国为0.08低于美国的0.61,因此我国玉米单产呈平稳发展趋势。
2.美国玉米消费需求大于我国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消费国家,美国玉米消费量占世界玉米总消费量的30%以上。目前,美国玉米消费总量保持在2亿吨以上,2005年以来,消费量年均增长2.6%,累计增长30%(见图3)。其中,美国玉米市场以玉米生产燃料乙醇为主导,预计未来燃烧乙醇玉米消费量将占工业用量的80%,因此美国玉米的工业用量方面较为突出,而中国玉米市场也存在着同样的题材,但中国玉米市场除了饲料消费同美国一样是玉米的主要消费方面以外,生产玉米淀粉糖及淀粉是当前中国玉米消费市场的主要增长点,所以中国同美国在玉米消费结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不仅是世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也是玉米的主要消费国,总消费水平在1.9亿吨左右(见图3),约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2%。从2005-2015年来看,中国玉米市场供略大于求,呈紧平衡态势(见图4),伴随着产量的增加,
我国玉米销售渠道也由零售商的采购单一路径,增加了生产者直销和网售等多种销售途径,同时多元化的销售方式与日趋增长的消费量逐步促进我国玉米市场的发展,玉米消费变化明显,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4.6%,相比美国玉米消费年均增长率,虽然我国增长趋势明显,但是消费总量仍然较低,市场有待更全面的发展。
3.美国玉米出口相对活跃,中国进口增长不断
从出口量来看(见图5),美国2005-2007年的玉米出口量小幅上涨得益于中国市场的活跃采购,但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玉米出口量逐年下降。从2005-2015年的美国国内整体市场来看,美国玉米年产量增加,总供给持续性增长,而不断创新国内玉米价格新低,从而刺激农产品消费大国的中国政府及私营进口商匆忙采购。
其中2010-2013年1-4月,我国自美国进口的玉米在同期玉米进口量中的占据均超过95%(见图6)。2011和2012年我国来自美国的玉米占比超过97%。2013年1-4月,我国自美国进口玉米144.5万吨,占同期我国玉米进口总量的99.8%,这也是源于中国玉米销售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成长。
随着中国玉米市场的不断发展,玉米进口量也愈加增长,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玉米进口量年均增长率达到47.4%,远高于美国的13%。美国农业部报告预计,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将在2017年超过当前排位第三的韩国、2019年超过当前排位第二的墨西哥,并最终在202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
二、中美玉米产销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美国生产主体现代化程度高于我国
与美国2005-2015年单产数据相比,我国单产不及美国,原因就在于我国在生产技术及方式上与美国有一定差距。从生产主体来讲,美国农业为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良种化的特点。近年,美国拥有农用车辆320万辆,农用飞机1万余架。而美国的农用机械愈加向大型化、多用化和联合化作业方面发展,使玉米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高度普遍的机械化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大了玉米生产的规模性,而这也就构成了美国玉米的高产化的特点。
美国农产品生产,目前主要以现代化,专业化为主,其目的便是为达到国内农产品单一化产量,在专业化的技术下,区域优势逐步凸显,实现了农产品最优产量。
相比于美国,我国玉米生产虽然在机械化程度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在农民生产科学素质方面需加大学习,但在研发适应性,高产性玉米技术上处于领先阶段,我国玉米品种经过研究,选育由筛选推广优良农家品种,即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4个阶段,在杂种优势得到广泛利用后,抗病基因选择、株型改良、保绿与晚熟成为玉米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育种技术方向。因此领先的农产品生物技术也促使我国农作物生产有所发展。
2.美国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效率高于我国
现在美国的农业生产仍是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农业是基于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在美国整个农产品流通中,为了能更好更快的进行农产品产后销售,物流就成为农产品的主体了。其中,美国的物流主体主要是农场主参加的销售合作社、政府的农业信贷公司、农商联合企业、批发零售商,代理加工商,储运商和期货投机商等。他们一般规模较大,约占全国销售总额的60%,承担了全美农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加工,包装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见图6)。
其中,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交易量占了绝大多数。数据显示,全美近80%农产品由产地通过物流中心直达零售市场的,而车站批发商的销售量仅占农产品总交易量的20%左右。可见,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短,环节少。这也使得美国农产品流通速度加快,成本低,效率高。
在中国农产品生产结构上,生产主体包括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及农产品生产企业等;加工环节主体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储运环节主体包括粮食系统、外贸企业、物流储备企业等;销售环节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生鲜超市、专业市场和期货市场等。
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一直存在着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其中“卖难买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也反映出这些问题不仅与农业生产水平低有关,也显现出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足(见图7)。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现行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变革,打造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3.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影响力更广
在消费方面,美国的消费总量远高于中国,原因在于美国的市场发展快速,其中,农产品期货市场制度相对完善。美国的芝加哥玉米期货交易所就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市场,其风险控制制度经过了多次考验和修改,其中,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动态保证金设计充分考虑了美国现货玉米供需的地域性差异,以及不同年份玉米品质的差异,与美国玉米产销相适应,充分保证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具有高度关联性,即有助于现货商套期保值和实物交割,又有助于套期保值者规避价格风险,因此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投资者心理上具有绝对影响力。
相比之下,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风险控制仍处于萌芽阶段,对比芝加哥玉米期货交易所,双方风险控制制度在保证金制度,限仓制度,强行平仓制度,涨停板制度和大户报告制度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而保证金问题较为明显,我国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标准为固定值,该值虽方便投资者和交易所的交易统计,但是期货风险也随期货收益率的波动而变化,因此大连玉米交易所的保证金略高,在市场震荡波动时,控制风险力度会有不足。
三、中国应对措施
1.打造中国新型经营主体
在之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大,劳动力较为富裕,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在随着务农人口的降低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国应该尽可能的加快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农作物产出的效率。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推动流通载体的发展
在市场流通体系愈加关键的今天,我国农产品流通更应完善规模,大力打造农村合作社和引入外资贸易企业,实现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体系的完美融合,以此推动流通市场的不断发展。
健全国内物流配送体系制度,加快配送设施更新,大力扶持物流配送企业发展,鼓励从物资配送中心到零售市场的直接渠道,以此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同时,由于我国地区面积大,所以农产品南北市场存在流通差异,因此需对南北农产品市场文化差异制定优化流程。其次,我国应完善市场流通机制,鼓励实现加工、包装、配送产销一体化,推动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发展。
3.完善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控制制度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革新发展,在风险控制方面需更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市场。在期货合约上,目前我国采用固定保证金制度,而该制度在市场动荡变化时制约力不足,因此我国应完善农产品期货合约保证金制度,鼓励使用动态基准保证金制度,强化套期保值功能,做精做细已上市期货品种,提高定价及风险管理效率。
在监管方面,我国应探索农产品风险管理新模式,打造“保险+期货”服务,鼓励农民和企业购买保险公司价格险,以此保证个人和企业实际收益,对冲相对风险。同时,因我国期货管理层次颇多,导致监管效率缓慢,监管体系功能发挥不充分。因此,优化监管层次也将有利于我国的期货市场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昆.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1941~1951.
[2]李贞,陶君成.中美农产品的产销及物流主体[J].物流技术,2008,27(10):12~14.
[3] 徐敏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8.
[4]田野.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 2012,26(10):19~241.
[5]张振.中美玉米期货市场比较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6]张瑛.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0,20(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