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古代小品散文英译的几点思考

2016-05-30张晴

大东方 2016年2期
关键词:虎丘白话文张岱

张岱(1597年—1684年),又名围城,字宗字,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且最擅长散文,是明代末期杰出的小品散文家。学者黄裳称张岱为“是一位历史学家,市井诗人,又是一位绝代散文家。”张岱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三不朽图赞》等文学名著。《陶庵梦忆》代表了晚明小品文的极致,《虎丘中秋夜》即是其中的一篇。《虎丘中秋夜》是一篇追忆昔日繁华的作品,记述了虎丘中秋的繁荣昌盛。

在着手进行翻译之前,笔者分析了原作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语言风格、韵味意境、文学特点等。“虎丘曲会”是苏州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民间自发的昆曲集会,文人雅士、曲词名家、专业艺人、市井平民都会自发地在中秋之夜聚集虎丘,吟咏切磋、竞技演唱,这样的场面会是何等的壮观宏大。而且张岱本身也是戏曲行家,尤精昆曲,所以他对唱曲的描写更加入木三分。《虎丘中秋夜》的描写有游记的特点,作者除了介绍虎丘中秋夜的盛况外,也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现在就翻译过程谈一下对文言文英译的心得体会。

(1)在做文言文的汉英翻译时,实际上要经过两次翻译过程,一次是理解原文,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另一次是将白话文翻译成英文。第一次翻译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谈何进行第二次的翻译。因此,在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时,一定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文言文毕竟不是我们现在通用的语言,在遇到不懂意思的字词时,一定要去查阅而不能想当然的进行翻译。例如文中的“娈童”,“ 十番铙钹,渔阳掺挝”,“蹲踏”,“不辨拍煞”,“串度抑扬”等。

第二次翻译过程是把白话文翻译成英文,也就是翻译表达阶段,这一阶段对译者的要求也非常高。笔者在进行这一阶段的翻译时,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 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指导,此理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翻譯目的。(The prime principle determining any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Skopos)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1] 我们进行翻译的目的就是要让目的语读者看的懂,迎合目的语读者的要求和口味,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喜好和阅读习惯。

(2)做翻译除了要仔细研究原作,斟词酌句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把握全篇的中心思想,分清作品的结构层次,传达作者的浓郁感情,重构原作的审美意境,注意语言的精美典雅,再现作者的独特风格。[2] 我们在进行翻译时,要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而不是看一句翻译一句。否则,在句子的衔接上也会出现问题。另外,译者也要全身心投入到所译的文章中,就像自己也处于文章中所描写的那情那景中,这样才能翻译的真实。《虎丘中秋夜》是一篇散文,属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泽也认为“文艺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创造出来。”[3] 但这个“再创造”绝不是指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造,或者是对原文进行改写。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主体作用的表现。正是由于译者的“再创造”,原著才能够深入目的语读者的内心,使其受到感染,体会到它的艺术之美。[4]

(3)翻译《虎丘中秋夜》时,里面有很多景点的翻译,例如“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试剑石”、“一二山门”等,这在翻译中也是一大难点。这些景点名称如果直接把名称用拼音表示,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所以,笔者在进行翻译时,首先上网查有没有大家都认可的翻译,像“千人石”、“剑池”、“试剑石”是有翻译的,分别译为“Thousand People Rock”、“Huqiu Sword Pool”、“Sword-power-test Rock”。没找到对应翻译的,笔者自己进行了翻译,并且选择加注的方式来补充比如背景材料、用途、起源等相关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另外,笔者习惯将译注加到文章末尾,如此一来,读者读起来会比较清晰流畅,不影响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4)“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读者是不相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独特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所以译者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的欣赏习惯,只能选择一定的翻译理论或翻译策略为指导进行翻译。而且同一原作在不同译者笔下,译出的译文各不相同。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很多,比方说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审美的感觉、对译入语的把握、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5] 所以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采取“取长补短,兼容并蓄”的态度,不断提高翻译质量。

(5)译文的自然与流畅。说起译文的自然与流畅,这要求译者有很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不论是选词,句式的变换,还是句子的衔接都要求译者进行仔细的考虑。英语是形合语言,多用物称主语和被动语态,而且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也就是说要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一个语篇整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连接词的运用,不能把句子孤立的摆放在文章中。此外,也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连接,这是语篇内深层次的最普遍的连接,做好这一步,才可进一步谈语篇。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朱徽.汉英翻译教程[Z].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文娜.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造[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5]余东,刘士聪.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英译的几点考虑[J].中国翻译,2010.

作者简介:

张晴(1990.9— ),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学历:在读研究生(2014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虎丘白话文张岱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领悟张岱的“痴”
苏州虎丘街道加强消防设施建设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胡适妙解白话
胡适巧推白话文
虎丘游记
胡适妙解白话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