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也要放生
2016-05-30陆晓娅
陆晓娅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夕阳红》节目,创办二十多年了;北京电视台有一档《养生堂》节目,办了六年。如果我问你,这两个节目哪个更火,你大概会说:还是《养生堂》吧。恭喜你,答对了。
养生,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保健方式,来自于我们古老悠久的文化。利用这样的文化资源,让自己活得更健康、更长久,这是好事。但如果养生成了老年生活的唯一重心,恐怕就值得思考了。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朋友,她是《养生堂》节目的铁杆粉丝。我们一见面,她就会告诉我这个专家说了什么,那个教授又是怎样讲的。为了“深化”自己的养生知识,除了看电视外,她还买了不少养生的书籍。而且,这个不到60岁的女人的一天,几乎都被养生充斥着:几点该起床,几点要睡觉;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水要怎么个喝法,路要怎么个走法,胳膊要怎么个甩法,腰要怎么个扭法,都有一套章程;每天不同时段,拍哪儿、捏哪儿、揉哪儿、搓哪儿、叩哪儿,决不会耽误。一言以蔽之,她的生活就是一个中心:养生。
不过,对养生的关注也让她变得焦虑:今天担心自己胃出了毛病,明天照镜子觉得自己舌苔不对,后天又对着自己的手掌发呆。
随着养生节目的热播,医院里出现了一批“养生堂病人”———这些老人养生节目看得多了,常会对号入座,电视上医生说到某种症状,就觉得好像自己也有,于是赶紧去求医。但看来看去,往往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在心理学上,这叫“疑病性神经症”。
從心理角度来说,过分地投入一个事物,反而会被这一事物控制。
一位朋友在题为《放生,放生你自己的》博客文章中,极为透彻地说出了这一点:“你一生提着自己的生命小心翼翼地行走,这恰被死亡之神紧紧地抓住。如果你过分热爱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就成了死神的人质。当你过分关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就仿佛成了天空中一只被细线牵着的风筝,一旦线断了就可能失去生命。”
正处于老年生活的早期或中期,还没有丧失控制自己生活能力的人,或许可以想一想,除了养生,你是否还可以“放生”自己?
所谓“放生”,就是放开自己的生命,趁着还有能量,去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满足自己未曾满足的愿望,在追求生命长度的同时,也扩展生命的宽度和高度,让生命变得更丰富,更有价值。正如台湾女作家简媜所说:“一个老者最后活几岁,对别人而言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人在意。但是,他活着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有人在乎,甚至让人永难忘怀。”“养生,不应是为了把自己养到理想的岁数,而是养出对生命的态度:不管活到什么岁数,这一生都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