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一次数学测试的对比分析

2016-05-30崔志红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对比数学教学

崔志红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测试;对比;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1—0125—01

同样一道题,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水平测卷中的呈现形式是“填空”,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水平测试卷中的呈现形式是“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测试的班级67人中,正确率为61.2%,而以“填空”形式进行测试的班级的70人中,正确率为40.0%。两个班级的正确人数相差13人,正确率相差21.2个百分点。 同样一个内容题,为什么测试结果会有这样的差异?难道仅仅是因为题目形式不同?

一、分析原因

1.态度。面对不同形式的题目,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学生采用的解题策略不同。对于以填空形式呈现的题目,首先分值低,其次学生只关注结果,往往仅通过想来达到解题的目的,故而结果不尽如人意。对于以解决问题形式呈现的题目,因为分值高,学生足够重视,故而正确率高。

2.思维。从书面解题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解答填空题时,由于省略了书面的解题步骤,这样对于部分中等学生和后进生来说,失去了基本的思维支点,故而错误率较高。相反,试卷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此题,似乎给学生留有的时间和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学生“线性思维”的发挥。面对“解决问题”,学生可谓是“训练有素”,从审题到解题,通过在试卷上的逐步列式,不断将解题思维外显化。书面的解题形式还有助于学生适时诊断和矫正自己的解题思路,故而正确率较高。这恰恰又说明了“线性思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解题过程中,师生通过出声的口头语言和外化的书面表达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一是学生可以诊断出自己解题中的方法、策略的不当之处;二是学生从同学、老师的“显性思维”活动中能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思维方向及存在的问题,加强点拨,铺路搭桥。

3.学习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测试结果不难得出,“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的结论。面对待解的题目,学生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同时,这样的测试结果也印证了解答正确的学生不仅仅是所谓的“聪明”、“细心”,而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反思与改进

1. 教师的教。

(1)在近些年的小学教学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们比较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一味求新求异,忽略了最基本的数学方法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笔者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克服这种浮躁的教学情绪,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进行数学学习的通法,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

(2)对于发展性目标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它要有持续意识和总体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要轻易放过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发展性目标意识时时伴随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其得到落实。例如,可以以规范数学知识内容(规范书写进、退位点,数字,单位名称等)的书写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也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结果进行反观为切入点,养成检验的学习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对于学生情况的分析,同时要深入学生中,通过批改作业和个别辅导;或者与学生在一起,通过实验、观察,交谈,及时了解当学生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时是怎样展开思维的;当我们对学生实施了教学以后,学生又是怎样来理解这些知识的,从而有效反观自己的教学。

2.学生的学。

(1)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努力学会基本的数学方法,努力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学习态度。好态度使好习惯的形成成为可能。

(2) 其次,要善于思考,同时敢于尝试把自己的想法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做到无论面对何种形式的问题,都应该一步步思考,并且一步步列式表达。“勤”字当头。

(注:本文系甘肃省兰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LZ2015_101)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对比数学教学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