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最有效的分组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来
2016-05-30赵会琴
赵会琴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分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的高中英语课堂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分组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利弊,最常用、最普遍认可的是混合分组法。混合分组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分享,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与人交流的技能,学会欣赏和接受不同的事物,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本文就如何将此方法用于教学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关键词】分组策略;混合分组;英语教学
一、目前的现状和研究的意义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组教学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与希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我们通过对不同分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混合分组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既培养了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总结概括分组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措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摸索、努力探究出一种使用于农村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旨在必行。
二、进行实验教学
1.分组
对实验班根据不同的成绩、能力、性格、家庭背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按好、中、差三个等次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小组划分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人员组成。每个学习小组4或6人为宜,按成绩好、中、差搭配。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各具特色、取长补短。组间大致均衡,为各小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每组设组长1人,可定期轮换。
(2)任务分配。小组内进行活动任务的分配,对每一个学生安排不同任务,设定合作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对外发言人,分别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资料搜集、记录工作、对外交流等工作。每两周各角色轮流一次。
2.教学实施
①合作意识的培养;②个体责任意识培养。③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④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
3.实验教学
(1)教案设计和编写。①基本要求:检测、知识总结、课后巩固等。③教案的设计模式。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列出学习目标,将其问题化。形式多样:概念式、问题式、图解式、填空式等。
【展示点拨】个人组内展示,小组全班展示。教师(或学生)点拨归纳。
【当堂检测】以小题为主,不宜过多(3~5个为宜)过难,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知识总结】总结本节学习的主干知识,方法技巧,强调学生作好笔记。
【课后巩固】布置适当的检测题和作业,便于学生巩固,并检测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2)学生预习
(3)课堂教学
第一步,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第二步,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A、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组长要检查,老师要巡查。B、展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问题设计等展示、交流对本节课核心知识预习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升华。C、展示要充分体现先学后教的原则。D、对于学生在学习或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E、对学生的展示情况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和激励。F、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精炼讲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易错点、易混点和难点,以及在展示过程中暴露出的普遍性问题要进行点拨。
第三步,当堂检测,总结提升
第四步,布置作业,安排预习
适量布置本节课后作业。根据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通过设计问题以提纲等方式布置本节课后和下节课前要预习的内容。
(4)课后反思
①教师a.思效:b.思得:c.思失:d.思改。
② 学生a.对已上过的课: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典型问题写在纠错本上,同时写好相关的反思。b.反思。c.预习:结合三合一教案预习新课。九、结论分析
三、教学研究的效果及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对高中英语课堂分组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形成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经验:
(1)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以课堂为载体,重构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明显成效的。
(2)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学生观,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否则合作学习的成效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具体措施:①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技能;②体验合作魅力,激发合作动力,让合作更具持久性;③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④精简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内涵。⑤评价主体多元化。
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面:①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教研模式。②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发展。③加强教师培训。以课程改革为重心,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突破口,以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课堂的教学资源为平台,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充分发挥研训一体效应,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3]《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