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后反思的作用
2016-05-30王飞
王飞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想,教与学之所以能“相长”,贵在教学后能及时地反思和总结。吃一堑,长一智。认真地反思并撰写教学后记是一种聪明之举,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水平的捷径。我们去了解一下那些出类拔萃教绩显赫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他们不正是从这条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的路上走来的吗?魏书生有“白日执教夜间思”的习惯。他说他每天晚上10点到11点,这个时间是留给自己思索的。日积月累,只几年工夫,就写满了几十个笔记本。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个思索的夜幕,常常闪现出一颗又一颗的耀眼的星星,我想这一颗颗耀眼的星星就是他在教学中点滴的收获和教训吧,他的教改成功经验,也正是他教后反思的结晶.。
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中,我们比较重视课前的备课,更多的关注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而往往不够重视甚至是忽视了教后的反思,在整个教学流程中缺少了一个教师课后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环节,缺乏来自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个规律来看,教后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正是起着一种承前起后,不断深化的作用。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必定会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后反思必不可少。俗话说: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教后反思既是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又是积累第一手教学资料的过程。而现实工作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和课后的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督促学生上,结果,教学成绩却不尽人意,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得到的成效不平衡。不知问题的结症在何处,甚至越教越困惑。就其原因,我觉得,我们缺少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后反思、总结这一过程,有些人即使写教后记,也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已,并没有真正去反思,甚至有的同志就不知道教后记写什么内容。这在我们语文老师提高自我能力方面是一大失误。那么怎样进行教后反思呢,教后记写些什么内容呢?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教者要反思本节课有什么亮点,有没有精彩的高潮,学生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有困惑的地方或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机智地加以引导或点拨的,总结这些成功的方面,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保持的。
其次教者要思考,教学中有什么失误的地方,教材还可以怎样处理?预设的目标有没有达成,为什么没有达成,是目标设置的问题,还是课堂教学环节处理的问题,可以怎样处理就可能有理想的效果?总结这些是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克服或改进的。
第三,回忆学生在这节课上有哪些精彩的发言,尤其是体现他们对文本精彩独到的解读的内容,这些往往会给教者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笔者在执教《囚绿记》一文的时候,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那样的爱绿时,一般同学都是从绿的内涵和性格上去回答,说绿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而有位同学抓住了文中的这一句:“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他认为,作者爱绿,是因为在他孤独苦闷的时候能给他慰安,即使明知自己的爱伤害了常春藤,也不愿放她离去,更显出他的孤独,苦闷。他的这一发现,给了我提示,顺着他的理解,我随即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何苦闷?能不能从文本中先找出答案,学生找到了“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这时,我给学生介绍陆蠡的事迹,及这篇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很轻易的就理解了作者囚绿时的情感和回忆时对常春藤的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敬佩,从而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下课后随即记下了这点,这给我细致理解这篇文章以有益的启发,其实我们只要做有心人,你会发现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往往比我们的见解有新意,不经意间拓展了教者的思路,因为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有时过于依赖教参,而失去个人个性化的解读。
第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问问学生,对这节课有什么建议,喜欢这堂课的什么地方,不喜欢什么地方,再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那些环节需要修改,怎样修改更合理,更易于学生接受,同时观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作出及时的记载。这些就是教后记的内容,如果每节课或每上完一篇文章后,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反思的过程,或一点经验,或一点启发,或一则教训,或一例疑难都及时地一一记载下来,积铢累寸。这些宝贵的资料、信息、思考,将会给今后的教学以莫大的帮助。将之再付之于文字,长久的坚持下去,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这不论是对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语文老师教后记的撰写,收获在反思,可贵在坚持。古人云:“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这“深潭”是“飞瀑”长年累月冲击而成的,教师持之以恒的教后反思,宛若源源不断的“飞瀑”,必能造成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丰硕的教学成果的“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