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
2016-05-30赵炎
赵炎
幼儿探索型主题活动是指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主探索,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系列活动。
回忆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主题探索活动较以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主题活动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自主地丰富和完善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向更高一级的认知阶段发展。所以教师应认识到教师的“教”为的是幼儿的“学”,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想方设法调动幼儿的内在的积极性,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拟订活动方案时,一定要摆脱过去的课程设计从书本到儿童的静态模式,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中挖掘其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如我班的主题探究活动——“好吃的水果”的产生就是源于幼儿对吃的兴趣:教师在“水果”这一主题开展初发现幼儿喜欢和爸爸妈妈逛超市,在与同伴的谈话中也常常提到在超市里看到了什么好吃的,有的幼儿还会把自己爱吃的带到幼儿园来,于是教师抓住小班幼儿这一兴趣点举行了一次“水果品尝”活动。在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水果的认知程度之后,确立了“好吃的水果”的主题探究活动方案,设计和安排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如:逛超市买水果、四季的水果、树上的水果、地上的水果、水果沙拉等。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从家里带来了水果图片、新鲜水果、水果玩具、水果手工等,课程的实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积极引导幼儿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纲要》多处提到“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这说明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对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教师不可替代,也不可直接控制,而应给以尊重和保护。相当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只满足于幼儿“学会”,而不注意幼儿是如何学会的。殊不知“学会”容易“会学”难啊。“学会”的着眼点是教学的效果,而“会学”的着眼点却是幼儿学习的品质。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供人终身受益无穷。我们应自觉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与思维品质,发展其学习能力。
教师在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自我尝试、小组讨论、集体分享中学习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大班的主题活动“船”: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共同制作了船,可是放到水里后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纸做的船沉下去了?为什么有的船会进水?为什么有的船没法前进?为什么泡沫做的船会翻?老师没有立刻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把问题收集后和孩子们又重新学习、讨论、尝试。最后经过改装的船终于可以在水里航行了。孩子们从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主动参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和终身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解放头脑,变单纯模仿为自由创作
模仿法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幼儿园绘画唯一的教学方法。其实幼儿具有无限可能的创造能力,每个幼儿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再没有任何预先安排的情况下,都有可能自如的创作一支歌、一个故事、一首诗、一幅画、一种游戏,尽管在成人看来是可笑的,但它确实是创造的结晶,于是我们的绘画活动是这样开展的:教师和孩子一起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到郊外采风,到社区、到公园、到商场去寻找他们认为最美丽的景色。在画之前给幼儿两分钟的默想时间:想好画什么,怎么画,提出要求:大胆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发展幼儿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打破了常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儿的作品千姿百态,想法各异,活动后就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的作品,这又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这美好的时光我和孩子们一同漫步在幼儿园的花园中,我们闻一闻泥土、雨滴的味道,又一起寻找正在喝水的小蜗牛,把它送回花从中。尽兴归来,孩子画的蜗牛令我大吃一惊,实在是太有创意了,使我体会到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有许多体验的机会,孩子有了体验就想表达,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得到了满足。
总之,要使幼儿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自己教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通过做做玩玩、亲身体验、商讨合作、交往等活动,特别是各种创造性的动手操作活动,使教师的“教”为孩子的“学”服务,让老师的“教”融化在孩子的“学”中,使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学会”真正变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