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2016-05-30孙宇

亚太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比较启示

孙宇

摘要: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两种比较特殊的高等教育形式。它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与中西方文化传统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以获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启示,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宋代书院;中世纪大学;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97-02

宋代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育史上极具特色,并对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及海外,如日本、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等不少国家。书院从唐代开始萌芽,于宋朝时全面兴盛,但最终沦落消逝。而与此段历史时期相一致的欧洲中世纪产生了一批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并不断发展,最终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一、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概念解析

(一)宋代书院

依据我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划分,宋代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279年(历时三百二十余年),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亦可分北宋和南宋两个朝代。在当时社会经济发达、文化教育繁荣、科学创新突飞猛进、政治开明廉洁,宋明理学的出现,儒家思想的复兴,全社会掀起尊师重道之风的高潮,为书院的兴盛准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唐朝时出现了叫“书院”地方。最初的书院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没有教授生徒的功能。后来人们所说的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学校式的书院,可以说最早源于私人讲学,形成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宋朝,以后逐步形成书院制度。[1]书院,也称书舍、精舍,是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重要教育机构,把教学与藏书结合起来。一般以私人主持创办为主,程度较一般私学要高,强调学生自学读书,从而使教学与学术紧密结合起来,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欧洲中世纪及中世纪大学

12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发展、城市的兴起,作为上层建筑的大学在西欧便应运而生,如意大利、法国建立起当时最早的几所大学,也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萌芽与代表,诸如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欧洲已建立了四十多所大学。出现这些大学并得到发展,反映出西欧思想文化生活的进步。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经由萌芽、发展延续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摆脱了“官学性质”。中世纪大学成立时便不受政府控制,去“官学化”在中世纪大学发展中作用十分重大,尽管也要与基督教等教会学校进行控制与反控制较量,但最终中世纪大学还是获得了胜利,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二、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相同点

(一)勤于思考,敢于怀疑,注重创新

从古代书院众多大师所提倡的勤于思考,善于对不同文化提出质疑的教育理念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书院不仅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注重锻炼学生博学专精、敢于批判创新的宝贵精神。[2]起初很多学者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进而把“勤思”与“质疑”相结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无独有偶,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宋代书院一样,同样也把“勤思”和“质疑”相结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两个指标。鉴于西欧中世纪初期,宗教处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掌控者,并加以严格控制,所以当时大学主要以神学为其教育内容,浓厚的宗教色彩,导致基督教垄断了整个教育。

(二)注重交流,提倡争鸣,学术论证

讲会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治学制度,鼓励学术交流,提倡思想争辩。这种争辩与交流包括书院内部,也涵盖书院外部。[3]书院内部的学术交流仅限于本书院不同思想的交流争辩,而书院外部的学术交流不仅仅是不同学派之间,还有不同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思想论辩。这一举措在宋代的书院十分盛行,均提倡在学术上交流、在思想上争辩,促使不同书院、不同学术流派彼此交流观点、共同探讨、自由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使得书院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交流、争鸣与论证中汲取精华,拓展学术眼界。

(三)教学相长,提倡教育与学术相契合

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研究自己学术观点并在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学者利用学术交流与争辩教学的方式,来传播、传承和发展学术观点,使学派思想得以流传,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主要载栖息之所,给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大学的科研园地里,学者们对权威提出质疑,对宗教思想加以反对,教学相长,尊崇理性,反对封建,抨击传统老旧思想,拓展教育新领域,使教育与学术相契合。

三、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不同命运

(一)二者所依的经济基础不同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而宋代书院就是在这一经济基础下萌生的。加之,封建权贵和社会观念比较狭隘、等级阶级森严,推行“重农抑商”的思想,商品经济没能兴起,农民阶级在与封建阶级的抗衡中力量微小,又没有新的工商市民阶级与封建势力抗衡,导致书院失去了所依赖的阶级基础。

欧洲在中世纪的历史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给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阶级——市民阶级,并不断发展壮大,地位不断提高。新的市民阶级产生之时就对封建势力充满抗争,他们不甘忍受封建王权与教会神权欺压,为了自身自由不断抗争。

(二)二者所依的政治体制不同

我国古代书院是有私人办学而兴起的,但在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书院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扶持,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演变为“官学”,直至成为科举考试的“练兵场”。虽然书院提倡学术交流、敢于怀疑,注重创新,但迫于高压的专治体制最终未能形成独立办学。

中世纪的欧洲与我国宋代同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但因为地缘关系中央集权势力较弱,政治自由的空间相对较大,给大学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自主办学。与宋代书院的发展命运各异重要原因是欧洲中世纪大学摆脱了封建王权和宗教神学,受封建世俗政权的干涉较少。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地缘分布在新兴的城市,新生的市民阶层通过大学这一阵地与教会或封建领主抗争,以争取自由和自治。

(三)二者文化背景不同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极深的。宋代书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教育内容自然要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宣扬儒家思想,像诸如自然科学等应用性强知识受到排挤。在中国儒家思想的渲染下,宋代书院不单单是传播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将封建王权与教育理念相结合,以为其巩固政权培养“仁人志士”维护阶级利益。迫使书院逐渐背离了办学宗旨,沦为政治工具。

欧洲中世纪大学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传承了古希腊等古老的欧洲文化而渐渐演变成长,尽管教育的具体主张各异,但始终没有背离尊重科学、崇尚自由、勤于思辨教育思想。而是在封建王权与宗教神学夹击下抗争,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为文艺复兴运动聚集能量和准备人才。

四、对我国当代发展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改变行政化管理“去行政化”

高校管辖“去行政化”。权力机关应加强立法,赋予高校类似于企业法人的独立法人资格,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封建王权、宗教神学与市民自由权的斗争中,不论哪方胜出都会以法律的形式来固定权利,而法律一旦制定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欧洲中世纪大学有自主办学的权利,才得以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到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院校附属于政府,丧失了自主办学权。

(二)优化课程设置,切合社会需要

课程设置也是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命运不同的一个影响因素。我国宋代书院以讲授“四书五经”为主,培养的是封建王权的维护者,最终书院会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观,欧洲中世纪大学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程设置,而且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潮流。很自然的便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三)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我钻研

教学方法对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是自学能力。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还是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久而久之便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就自主学习方面借鉴宋代书院及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做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学术争辩。

五、总结

从宋代书院到中世纪大学的学校进行对比,我们得知宋代书院的讲会制度是值得借鉴的,有利于学术交流和思辨。从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出发,也能深刻地体会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治学不单是埋头苦干,也需要交流切磋与思辨,就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辩论来获得新的启发。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华琼.宋朝的书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欢欢.中世纪大学与我国宋代书院教学的比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陈亭廷.中世纪大学与宋代书院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6).

猜你喜欢

比较启示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