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6-05-30王新
王新
【摘 要】放眼祖国的未来,青年大学生即将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如今,高校全面普及艺术教育,就像一场“及时雨”,为亟待灌溉的“幼苗”供给营养。与此同时,作为大众普及率最高的形式,“声乐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也是一个极具意义的研究对象。笔者通过调研、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在声乐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就本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关于当前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了针对性的分析、论证与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声乐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了实现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在“中国梦”的伟大构架中,有经济腾飞、国富民安的远大理想,也有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向世界充分展示大国形象的实施规划。2015年4月,“中央文艺座谈会”召开以来,文艺界的正气春风拂过大江南北。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并用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引领潮流,带动广大群众的进步思想,进而逐步提升全民族的人文素质。音乐是全世界相通的语言,而声乐教育又是音乐艺术中最能被人民群众接受、普及率最广的艺术形式。纵观当代高校的教育现状,结合目前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高校开展声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人文素质及内涵
人文素质的实质,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展现出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程度。它的范围体现在精神价值观念、知识涉取量、社会交往方式等。无论哪样缺失,都有可能导致一个人的价值观扭曲。用声乐教育等方式熏陶、引导从而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养重点在于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还应注重人格、价值观、道德观的同步培养。而声乐艺术则是对自身修养提升的绝佳途径。
二、声乐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声乐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能够将其魅力传达到人的内心,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人性得到熏陶。在高校开展声乐学习是一种容易被大学生接纳和喜爱的教育手段。声乐演唱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基础,人文素质也可以从声乐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和升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声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的作用
教育部历来关注大学生艺术普及情况,各类艺术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相对于五彩缤纷的艺术教育形式来讲,声乐学习更大程度地被大学生们所喜爱。提高声乐教学水平,丰富校园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首要任务,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拥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是一名大学生步入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要让大学生具备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前行的思想意识,解放思想,逐步摒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禁锢理念和保守认识;革故鼎新,勇于探索,努力成为一代创新型人才,无时无处不散发着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青春正能量。声乐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了解,包括歌词大意、创作背景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不同题材的声乐曲目时,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人文熏陶,对思想观念的树立起到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还是新时期涌现出的时代曲目及校园民谣,大学生都可以从中体会无限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与演唱,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青春和活力去书写美好的明天。
2.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当前,我国的整体教育模式依然处于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状态。固定的学习课程限制了学生课外知识的汲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应对策,对小中初阶段的学生实行艺术必修课,也在大学开展了全面普及艺术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但是就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施成效来讲,仍然有待加强。
当一名大学生接触声乐学习后,将开启一个全方面的知识构架。在声乐艺术五彩缤纷的构成元素中,基础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地域文化、国内外民族音乐文化会被学习者逐步熟知,这就在无形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3.帮助大学生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球进入了全面互联网+时代。由此可见,单一的基础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青年人才的需求。能够符合全球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生活适应能力,既能在人际场上灵活自如,又能在职场上创新协作。
声乐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解放天性的针对性训练、规范肢体动作的统一指导、歌词表演的精雕细琢、对实物想象力的开发引导,这些技能的提升让学生掌握一部分迈入社会后的必备技能。
声乐艺术中的合唱艺术,是大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声乐实践活动。在学生们进行合唱训练时,需要更多的融入集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合唱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可以使没有舞台经验的学生们找到自信、收获胆识,并领悟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声乐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来说,的确是一种科学合理且重要的教育形式。
三、关于声乐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的思考
(一)制定培养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教育改革体系已日趋完善,唯一需要不断研究且修改的,就是类似于声乐教育这类适应时代要求而增设的课程。经过教育部门系统性研究规划后,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比如:声乐课可以分为作品欣赏课、歌词发音朗诵课、形体表演课。通过各种相关课程上的训练,让学生更有效的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学生管理部门也可开设“大学生全面发展咨询处”,设置专门人员对学生的个人喜好和自身条件进行记录、判断与推荐,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更具目标性的塑造自己,实现学生选课的“私人定制”。
(二)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接地气”“有共鸣”的声乐教育模式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无论远古还是近代,全国各地都有着“本土化”的历史产物。例如:内蒙古大草原的天籁之音“呼麦”、大西北的“原生态民歌”、山东革命老区的“沂蒙山小调”、伴随着津冀人民世代生活的“河北梆子”,当然还有北京的京剧、河南的豫剧……一段段“接地气”的特色曲目,让民族艺术之魂永驻人们心中。
陕西的延安、江西的井冈山、河北的西柏坡,红色的赞歌也一曲又一曲的从这里传颂。2006年,江西省打造了继“东方红”后的另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和井冈山大学联合创编,井冈山大学在校大学生演出。剧中的红色经典曲目每每传唱,都能得到现场观众的共鸣,反响强烈。演出百场,学生观看量达十余万。如此正能量、高成效的教育模式,值得全国高校学习和推广。2011年,由河北师范大学师生倾情创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隆重上演。其中的配乐及声乐作品均为原创,这不仅表达了河北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对党的无限热爱之情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再次打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大课堂”。多部音乐舞蹈史诗的成功上演,正是声乐教育与各地文化相结合的成果体现。
(三)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浓厚校园艺术氛围
声乐教育是一项需要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面对新时期的声乐教育形式,高校需要从学生们关注的根本点出发。尊崇他们选择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多鼓励学生社团开办合唱团等声乐实践活动,做好宣传工作、丰富活动内容,让其主动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学歌、唱歌、写歌,为他们提供宽松便捷的成果展示平台。也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将声乐实践活动划入学分管理机制,合理促进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
(四)挖掘作品内涵,培养学生情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底蕴的提升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以声乐教育为契机,让大学生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将蕴含在歌曲背后的故事化为真情实感融入歌声之中。②要认真研读歌词,将歌词大意及歌曲寓意学明白、搞清楚。③锻炼文化认知力,使自己具备音乐感知能力。例如:歌曲《红梅赞》的曲调温柔雅致,但歌曲所反映的内容确是借助坚强不屈的红梅影射忠贞不屈的爱国烈士们,表现了一种慷慨悲壮的红梅精神。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拥有文化感知能力,才能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4、要善意学习各类声乐艺术形式,如戏歌、美通、民通等歌唱方法及相关作品,做一个有见识的学习者。
四、结语
通过普及声乐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任重而道远。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比如没有艺术学习基础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对声乐的客观认识;如今的声乐教学模式用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时许多问题亟待完善。 但是,无论前方道路是布满荆棘还是笔直宽阔,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秉承努力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的宗旨,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己力,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冯文华.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01)
[2]吴惠敏.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艺术评论.2013(08)
[3]黎珍.高师声乐教学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J].传承.2010(04)
[4]李春蕊.论声乐教育的人本回归[J].兰州大学学报2012(06)
注:本文为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声乐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2014Y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