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十个基本思路
2016-05-30谢林垚
谢林垚
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之中,关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思想是一个重要方面。认真梳理和正确把握关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思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乃至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关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十个基本思路:即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基本前提、目标愿景、重要源泉、深厚基础、价值导向、内在灵魂、必由之路、物质基础和领导核心。
关键词:习近平;中华民族凝聚力;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2-0008-05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关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思想是一个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围绕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的新认识、新观点。认真梳理和正确把握他关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思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乃至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关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顺利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在于能否凝心聚气,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走向繁荣,除了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还要具备文化软实力。民族凝聚力是将全体成员聚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内在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下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面对着国际霸权主义、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思想、暴力恐怖活动的威胁和干扰,面对着与改革发展风险伴随发生的民族宗教摩擦、社会矛盾增多、收入差距加大、道德失范多发等困难和问题,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越来越成为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越来越成为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将民族复兴的大厦支撑起来,就必须将中华儿女团结凝聚起来,让中华民族内部的吸引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相互促进,共同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安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力的社会支撑。
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前提
我国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揭示出,民族团结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和提升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族人民的面貌都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中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关键在于始终坚持维护团结稳定大局,为改革开放的不懈推进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基于这种认识,习近平指出:“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各民族个体性和全民族一体性共存的基本特征,在我国,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础,是维系全民族走向复兴的纽带。脱离了民族团结的基本前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实现民族团结必须要认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态势,加强各民族相互了解尊重,引导各民族互相包容欣赏,支持各民族互相学习帮助。实现民族团结必须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让各族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实现民族团结必须要坚决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严厉打击一切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的最高利益。实现民族团结必须要紧扣人心做好交流、培养、融洽民族感情的工作,让每个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和睦相处。
三、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目标愿景
中华民族若要凝聚起来,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以此引领各民族成员朝着共同的方向奋进。为此,习近平要求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习近平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先贤先辈先烈的坚定夙愿,是所有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心愿。正是这一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将五十六个民族、海内外中华儿女紧紧聚合在了一起,可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当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此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每一名民族成员的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3]以中国梦为主线,将国家的战略目标、民族的发展前景、个人的前途命运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消解因各种情况滋生的离心力,有效增强了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持续巩固了民族内部的向心力,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吸引力,从而保证了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精神的弘扬和中国力量的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只要牢记追梦圆梦的历史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智慧、力量和汗水汇集起来,共同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四、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必有其源头活水。习近平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跌宕起伏的沧桑岁月,中华各民族共同经历的斗争发展使中华民族凝结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华一体、命运与共的整体性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动能。在国家统一时期,它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和共同繁荣,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民族危难时刻,它促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救亡图存,引导各族人民升华为一个自觉整体。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命运共同体观念仍然是维系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灵纽带,是推动两岸三地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国家最后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5]“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6]我们必须在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着力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和亲和力,以各族同胞的共同福祉为依托,以炎黄子孙的血脉情缘为桥梁,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振兴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最终筑牢中华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使之始终成为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五、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厚基础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根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应有其牢固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文化认同是通过文化价值取向使民族成员凝聚成民族共同体,认同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以增进民族成员的亲缘情感。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文化博弈与反博弈、渗透与反渗透趋势日渐升温,增强对民族文化认同显得愈加必要。首先,文化认同意味着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反对全盘西化的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袭;其次,文化认同意味着扬弃民族文化的落后因素,反对盲目崇古的文化教条主义;再次,文化认同意味着吸收异质文化的有利因素,反对唯我独尊的文化排外主义。中华民族凝聚力扎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增强文化认同感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7]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维护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对激励和鼓舞中华儿女抗击外辱的坚决斗志,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力和持久的文化生命力,增强了民族凝聚的精神因素。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不断夯实民族凝聚力根基。
六、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导向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力量,要有其核心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8]“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9]人心相聚为一,前提在于价值取向的互联相通。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民族复兴前景,关乎人民幸福安康。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的客观现实,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注意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从根本上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创新上的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准则,另一方面又能够以价值公约的方式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因而可以在价值取向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有了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的价值目标就会更加明晰,社会的价值追求就会更加明确,全民的价值规范就会更加明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层力量就会更加彰显。
七、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灵魂
民族凝聚力蕴于民族精神之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尤为重要。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独特生活方式和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成员最珍视的文化核心,也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民族精神,就失去了该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就失去了支撑该民族在患难时期的价值准则,就失去了引领该民族在发展时期的价值目标。民族精神的虚无将消解普存于该民族每一个成员的民族烙印与心理特质,从而使之陷入失去灵魂的混沌状态。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精神的弘扬,“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其中,爱国主义表现为对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认同,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改革创新表现为对制约发展桎梏的不断突破,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3]中国精神反映了全民族成员的意志、愿望和利益,并渗透在广大民族成员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之中,必然能够激励民族成员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我们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八、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
道路问题是关乎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艰辛探索中成功开辟出的一条康庄大道。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需要、人民的选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并不断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1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要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既不走老路、回头路,也不走歪路、邪路,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共同的理想信念、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上来。
九、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物质文明是增强社会主义吸引力和全球华人凝聚力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这一论述抓住了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总览古今,世界上每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形成发展,之所以有凝聚力,究其根本在于每一民族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各民族成员为了共同利益而产生向心力,为谋求共同利益而调整自身同整体的关系,使整个民族融为一体。正如马克思在《关于波兰的演说》一文中写到:“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12]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个民族成员的共同利益。这个共同利益是维系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性问题。习近平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3]对于一些民族地区“困难群众较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1]跨越式发展的顺利推进,必须要将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的政策扶持和政策倾斜,加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边疆建设,畅通民族地区联通内外的交通通道;紧扣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就业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做好扶贫攻坚工作,把整体推进和精准到户相结合,增强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筑牢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调动当地人民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释放自我发展潜力;要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一批支柱性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激发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十、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领导核心
领导核心的使命就在于将该民族的各个成员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断释放和增强民族向心力。整部中国近现代史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可以完全信赖的领导核心,中华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就不可能迸发出来。九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已成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已成为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党能够被民族大众所选择认同和真心拥护。但也需要看到,党所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是长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作风问题正在瓦解党的群众基础,也在削弱民众的向心力。习近平向全党发出警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5]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党要有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要严明党的纪律、执行党的规矩,要祛除歪风邪气、树立清风正气,要凭借“打铁还需本身硬”的态度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各族人民的凝聚核心。“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16]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2]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4]刘维涛.习近平给全校学生回信表示祝贺[N].人民日报,2013-10-07(1).
[5]吴亚明.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N].人民日报,2014-02-19(1).
[6]王尧,丁子.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N].人民日报,2015-11-08(1).
[7]杜尚泽.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25(1).
[8]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9]徐京跃,霍小光.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11]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8.
[13]李斌,李自良.“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J].中国民族,2015(02):8-9.
[1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5.
[15]张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1).
[16]盛若蔚.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 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06-30(1).
责任编辑:任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