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2016-05-30汲惠忠葛志强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汲惠忠 葛志强

摘要:党的作风体现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关系到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命运。我们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和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依然面临许多挑战,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赋予作风建设以新的内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三大作风;改革创新;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2-0024-04

作风建设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一环。1941年9月10日,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党风”概念,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将党24年来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向着更深的层次推进,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继续传承并弘扬三大作风的优良传统,保持党的先进本色,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三大作风的时代内涵

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成功的经验之一就在于始终保持着优良的作风。毛泽东深知党风建设的重要性,正如毛泽东所言,“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1]。只有加强党风建设,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2]。结合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和“三严三实”的要求,三大作风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密切党群关系,站稳群众立场。党章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历史上,党依靠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取得了解放全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伟大胜利。现实中,党在深化改革和开放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全力以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然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但与此同时,长期执政条件下权力腐败、脱离群众的现象日益凸显,“四种考验”“四种危险”的紧迫性愈发突出,损害了党的根基和血脉,危及党的生命。党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党所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要实现的复兴中华的梦想,都会付诸东流。因此,必须站在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重视群众价值,发挥党的最大优势;必须立足实践的维度以实际行动增强党员、党组织与群众的感情,站稳群众立场,夯实群众基础,依靠群众力量,化解党的最大危险。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理论联系实际,永葆政党先进性。在党的发展历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始于借鉴,长于实践,在继承和弘扬中保持精髓,在创新和升华中实现突破,成为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法宝。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推动着党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方式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引导着党带领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只有结合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党的思想理论,同时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推向深入,坚持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三型”政党建设,才能确保顺利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才能从源头上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

3.提高自我净化能力,解决“四风”问题。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证党的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法宝。通过“常批常警,常思常新”,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在党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很多历史关头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和各级组织发现问题、改正错误、端正思想、纯洁队伍,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新形势下,共产党员要自觉掌握和运用好这一有力武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握“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注重批评的方法,把责任和担当挺在前面,把反思和纠错落到实处,努力改变“好人主义”、实用主义、无原则地一团和气等现象。其中,尤其要通过批评和监督,集中解决和防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同时构建长效化机制,推动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程序化、制度化。

二、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作风问题显得愈加突出。虽然中央频出重拳整治作风,不断把党的作风建设从抽象层面落实到具体层面,但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有的因历史长期积淀而一时积重难返,有的则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新的问题。当前,虽然三大优良作风的主导性地位依然稳固,作风建设仍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挑战依然存在。

1.长期执政条件下有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化跟不上改革的步伐。首先,长期执政的优越感降低了有些党员干部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在缺乏竞争和有效监督的执政环境下,有些党员干部放松了对党的先进理论的学习、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对党性修养的要求,习惯用旧的方法辅之以权力思维处理新的实际。一旦事业受阻就容易消极懈怠,守成思想严重,既动摇了理想信念,也控制不住因意志消沉带来的其它行为上的负面连锁效应。其次,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使有些党的干部未能实现从“官员”到“公仆”的角色转化。一方面是在政治过程中处心积虑地谋求权力,另一方面是取得权力后“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官本位”思想的泛滥,使得党内一些干部逐渐地凌驾于群众、民主之上,脱离群众,自我沉溺,固步自封。最后,对社会主义法制的探索一定程度上仍未能培育起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有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工作中“人治”色彩浓厚,自我批评与反思不能触及根本,流于表面。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素与执政权力的相互渗透增加了作风建设的挑战。市场经济有两个基本要素,等价交换原则和利益追求导向。人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也正是从还原利益开始的。利益的实现要靠交换,遗憾的是,经济领域里的这一正确原则已经蔓延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买官卖官的现象时有发生,官场的潜规则和不正之风经过某些个人的行为具体化、流通化,形成不良政治生态。一些党员干部怀着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上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或者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索贿受贿,或者安排自己的亲属进行经济活动为他们提供方便、谋取利益,给党和国家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使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严重受创。

3.作风建设的层层推进往往产生新的作风问题。作风问题不仅有顽固性和反复性,还会随时随地以潜在的或变化的形式存在于党员干部的领导、工作、生活作风和学风中。例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些地方通过对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开卷考试或交一篇心得体会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新的“形式主义”;有的领导干部借口慑于中央反腐工作的力度,认为难以施展身手,无过就是功,精神懈怠、不思进取,守成之心严重;还有的口头上宣扬严格遵守“八项规定”,暗地里隐蔽宴会场所;等等。这些行为表面上迎合了中央的路线精神,但于工作不比以前更有进展、于群众不比以前更为亲近,仍然有名无实、脱离实际,成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活动背后暗潮涌动的新的不正之风。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困难日渐增多。当前,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结合“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赋予党的作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1.将党性锤炼与“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的优良作风一方面代表着党性的一种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推动着党性的锤炼。党的建设史上,一次次对党风的纠正,一次次整风运动的成功开展,无不是对党性的一次次深刻认知与反思,无不是党性境界的一步又一步的提升。据调查,面对庸懒散奢等不良作风,领导干部示范带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从严治风”必须克服“破窗效应”[3]。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坚持党性,必须做到结合“三严三实”的标准和要求,不断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不足、学习先进,改进工作方法,推动事业进步。首先,要认真落实“三严三实”对于严以修身的要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通过理论上的不断学习,一方面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复杂现象,保持清醒,提高精神境界,避免理想信念上的动摇。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遵循规律,迎合改革和发展的大势。其次,要认真落实“三严三实”对于严以律己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在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反省自己、提升自己,才能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避免自身的沦陷。

2.将服务创新意识与群众路线教育密切结合。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的最高使命是以自身为纽带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因此,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不忘群众之本,常怀忧民之心,而这也是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要求。首先,要理解并梳理好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什么这三个问题,指导自身在群众工作方面的实践。其次,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多了解群众的利益,调研群众的困难,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把化解群众的物质矛盾、疏解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作为群众工作的重点。再次,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支持不支持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秉公用权、廉洁自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后,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片面的、暂时的、影响较小的,需要切中要害,一步到位;而有些是全面的、长期的、影响深远的,需要用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认真分析问题,打好基础、着眼长远、循序渐进、科学统筹,功成不必在我,只管利民千秋。只有始终如一地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才算真正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并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4]。

3.将作风建设与改革创新精神密切结合。作风建设的目的在于为一定时期内党的目标的实现服务。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以三大作风为主体的作风建设,是保证我们党经受住执政考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变化的国内环境中永葆先进性和在复杂的国际气候中站稳脚跟开拓局面的重要条件。结合改革创新,锤炼三大作风,推进作风建设,一要坚持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相结合,既吸收党的作风建设史上有益的经验和基本原则,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创新关于整风树风扬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二要坚持总结国内成功做法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既在国内作风教育和整风活动中汲取营养,又开阔视野、主动学习,在国外政党培育优良作风的实践中得到启示。三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结合,不仅需要中央在整体上对弘扬优良作风、加强作风建设做出科学规划和统一安排,而且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地区实际、发展实际、工作实际做出行之有效的活动和形式创新。四要坚持教育与制度相结合,“坚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正之风”,“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5],但需要注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制度的体系与层次的完善。五要坚持经常性与长期性相结合,三大作风的弘扬与锤炼是一个历史性课题,党的作风建设的推进与深入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发扬“钉钉子精神”,把现阶段作风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也必须坚持经常抓和长期抓,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落实阶段性,贯穿战略性,三大作风贯彻始终,作风建设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2]韩振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0.

[3]刘红凛.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常态机制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02).

[4]韩振峰,纪淑云.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5).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1-10-08.

责任编辑:孟筱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转变与党建理论的更新
“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河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创新之我见
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