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点滴认识

2016-05-30朱秀花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理解朗读兴趣

朱秀花

【关键词】 语文教学;兴趣;习惯;朗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89—01

一、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教师的喜欢。所以,教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笔者班里的学生和笔者关系就非常好,平时几乎没有距离感,跟我拉手,跟我搭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笔者也能喜欢每一个学生,并全身心地教他们、爱他们。可见,师生关系融洽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渐渐地,学生会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二、培养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小学六年级这个小学和初中衔接的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课前要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二是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三是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四是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五是讨论时有听取同学意见,判断是非,对正确的观点勇于坚持的习惯。六是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笔者班里的学生就有这样一个习惯:上课前学生会自觉预习,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学生会自觉去背、去积累。这样,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三、训练朗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朗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能获得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因此,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选择体现作者某些思想感情的句段让学生去读。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笔者引导学生大声朗读,通过多次朗读,学生深情地读出了“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这个体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的句子。

四、充分理解文本

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例如,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总攻击一段中的“震动山谷”、“千钧一发”、“奋不顾身”这三个词语,正揭示了这段内容的三层意思。在结合上下文学习之前,先要把“千钧一发”这个成语的本义(一根头发负担千钧,一钧约等于30斤)弄明白,千钧等于三万斤,一根头发上能担负三万斤吗?说明事情的危急性,再结合课文理解这个成语所比喻的“形势万分危急”的意义。如果对这个词的本义不懂,又怎么能理解当时的危急形势呢?所以这对学生学习、理解文章来说是不能缺少的。另外,对文本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一是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义,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二是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地表述课文内容。三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由此看出,理解就是思维过程,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理解朗读兴趣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