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音响作画 用耳朵赏景

2016-05-30李宏

中国广播 2016年2期

李宏

【摘要】广播特写《李子花瓣上的雪——来自日本春天的故事》由德国广播特写独立制作人玛尔特·雅司朴生(Malte Jaspersen)采制,是2005年国际广播特写大会展播的作品。本文从音响的采录、音乐的运用等方面赏析玛尔特·雅司朴生如何从西方人的视角来观察、记录日本人的故事,用音响来描画他心中的日本春天。

【关键词】广播特写 音韵美 意象美 音响库 音乐库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广播特写《李子花瓣上的雪——来自日本春天的故事》(下称《李子花瓣上的雪》)试图用音响描绘日本的春天,让听众用耳朵欣赏日本春天的景象,“看”早春二月李子花瓣上滴淌的雪和晚春四月“佛看了也会落泪”的樱花;体验神秘的撒豆节、热闹非凡的赏花会;领略日本春天的独特风情和春天里日本人别样的故事。

用纯美的音响音乐表达东方樱花之国的意象美

广播特写《李子花瓣上的雪》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纯美的音响、音乐表现东方樱花之国的意象之美,表现春天里日本人的心态和生活状态,音响的画面感非常强。听这个节目,你脑子里都是流动的画面,节目播完了,那些画面还在你眼前晃,令人沉醉。美国芝加哥第三海岸国际音响节组织者之一朱莉·夏皮罗(Julie Shapiro)曾经撰文谈及这个特写,她说:“那些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循环播放,一直等我回到了美国还没有停。”

特写中作者采用的典型音响分别是滴水声,不同节奏、不同音色的滴水声;以春天为主题的日本音乐、歌、诗,如:日本传统的民族音乐,现代人创作的日本民族特色浓郁的流行音乐;少女快乐、灵动的歌,孩子们天然、童真的歌;日本文学中经典的俳句和当今时尚的现代诗的咏诵……以此来表现早春大自然的透明纯净,日本人的欣喜、陶醉、欣欣然、暖融融、蠢蠢欲动的种种心态。同时通过真实的音响展示日本人典型的现实生活场景,表达西方人看东方的好奇、困惑、欣赏、批判等种种感受。滴水声和独特的音乐是这个特写最美、最具吸引力的部分,给予这个特写以一种优雅的浪漫气质和鲜明的东方情调。

最纯美与最世俗的日本人生活画卷

特写中大自然的空灵美景与都市人世俗的生活场景重叠交替,有纯美的画面,有最浪漫的感觉,也有最现实的音响甚至噪音,从而编织出流动着的春天,让日本人在这个流动的春天舞台上演绎自己的故事。其中最有异国情调的故事是撒豆节习俗,作者用长镜头一样的手法展现了日本人过节的整个过程和典型细节,表现了日本节日神秘与世俗交织的特点;最沉闷而令人发笑的故事是有关于税务的,日本人的春天是和纳税一起开始的,这个故事表现了古板的日本人的通融性格;最有风情的故事是日本女子深夜聆听夜莺鸣叫、并且学唱夜莺的歌,风情盎然且令人忍俊不禁;最无奈的故事是盲人在春天里的困惑:日本人为了花掉上年度的经费而疯狂开工,大街变成工地,道路改变,噪音满天,让盲人在美丽的春天里无所适从;最温暖的故事是园艺师的独白——他的工作是“和树在一起”,“用舌尖尝樱花”,在他看来“樱花们就像女人,各有不同的迷人之处”。这一个个故事被作者巧妙地用音乐、音响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日本春天的风俗长卷。

独特的报题方式 敏锐的语言感受力

通常,特写的题目是在节目正式开始播出前由播音员播报的。《李子花瓣上的雪》却是在节目行进中报题,采用的是电影推字幕的方式,让听众好像看见题目像字幕一样一一闪出,新鲜奇妙且充满动感。至今,这种方式依然是欧洲广播特写的主要报题方式。它的效果在于:发挥广播先声夺人的优势,先以最富冲击力的音响设置悬念,把听众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节目上。

此外,这个特写充分挖掘了日语的语音美,尤其是女声说日语时的音调美、节奏美,显示了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作者巧妙地把日语中描述春天的词、描述四月的词组合在一起,有一处长达一百个词,用女性轻柔的声音,以喃喃自语的方式读出来,配上和谐的音乐、音响,构成一种独特的音韵美,真是一种听觉享受。这样的组合同时在特写中起着转场的作用,承上启下,自然流畅,不露一丝痕迹。

作者的独特经历和独门制作技法

作者玛尔特·雅司朴生出生于德国科隆,在鲁尔长大,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律,他以一名律师的身份毕业,却在德国和波兰的剧院里当自由作家。他生活在日本京都,在日本娶妻生子,但一直为德国公共广播联盟(ARD)做广播特写和广播剧。他有多个作品获得意大利奖、柏林未来奖和欧洲奖。他的作品总是很有东方情调又贯穿着西方思维。他非常重视音响的采录和后期的制作,讲究音乐的选择、音响与音乐的组合。他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音响库、音乐库。平时他总是开着录音机,随时采录他认为有意思的、独特的音响。即便没有采访任务,他也总是带着录音机。对他而言,录音机是生活必需品,而不仅仅是工作用具。

他一直认为音乐是特写很重要的元素。所以,每做一个特写,他都尽量收集相关的音乐。他喜欢两种类型的音乐:一种是节奏感很强的,很容易剪辑,能够制造短促的重音处理,在特写中表达强调;另一种空间感非常辽阔,可以营造气氛、烘托情绪。此外,他还有一个寻找音乐的妙招:一有机会就告知朋友自己在做什么样的特写,问他们是否能推荐合适的音乐。他说,他总是能得到很多帮助。

他在自己家里建了一个小小的录音室,这样,他就可以在家里合成音响、音乐,寻找音乐、音响与内容的最佳结合效果,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说,他热爱这个工作。当编辑告诉他,听众喜欢他的特写,特别指出喜欢哪一段音响时,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当然,从专业的高标准来看,《李子花瓣上的雪》也有不足:主题不集中,或者说没有提炼出主题。整个特写流于自然,就像散落的珠子没有一根连缀的线,听起来觉得有点散、淡。这也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在当年的国际广播特写大会的研讨环节,许多国际广播特写专家都在赞赏的同时表达了这一遗憾。我想,或许这一点就是这个特写虽然很受大家喜欢却未能获得大奖的原因吧。但是,我也认为,做节目是为了听众,听众喜欢并从中获得享受,已经是最大的奖励。至于获奖与否,真的不重要。

(本文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