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女性称呼语之再探
2016-05-30曹凤丽
曹凤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壮族女性称呼语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通过考察、研究、分析这种语言现象,能从中窥探壮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心理等人际关系,具有多重价值。
【关键词】:壮族;女性;称呼语
学术界对于女性称呼语的研究比较匮乏:常海星的《浮山话已婚妇女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解读》(常海星,2008)研究分析了浮山地区已婚女性称呼语的形式特点及其社会文化成因分析。《穗港的女性称呼语》(陈慧,1995)着重介绍广州、香港地区女性的称呼语的异同及其发展变化,篇幅较少且紧限于中老年女性称呼语的研究。《山西定襄方言的“家”类称呼语》(范慧琴,2005)揭示山西定襄方言的“家”类称呼语的一种用法是对已婚女性的稱呼。《试析新兴“X 嫂”类称呼语》(宋艳秋,2011)以新兴“X 嫂”类称呼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兴“X 嫂”类称呼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研究》(陈诗卉,2016)对襄阳市女性称呼语进行研究和调查分析发现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逐渐消退的结论。《襄阳方言特色女性称呼语的构形理据探究———以“俩娃儿、孃儿和嫲嫲”为例》(马婷婷,2016)从多种角度分别探讨以上三个具有地域方言特色称呼语的构形理据,进而给这三个方言词的书写形式定位。通过查找现有成果,我们发现各位专家学者对壮族地区女性称呼语的较为匮乏.
罗常培先生在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到了藏缅族父子连名制。这给本次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启发。所谓父子连名制概括起来说就是在这个部落里父亲名字末一个或末两个音节常和儿子名字的前一个或前两个音节相重,它的方式大约有底下四种:1.ABC – CDE – DEF -FGH恩哼糯 糯笨培 笨培呙 呙高劣2.A[]B - B[]C - C[]D - D[]E 垄亚陇 陇亚告 告亚守 守亚美3.ABCD – CDEF - EFGH - GHIJ 一尊老勺 老勺渎在 渎在阿宗 阿宗一衢4.[]A[]B - []B[]C - []C[]D - []D[]E阿宗阿良 阿良阿胡 阿胡阿烈 阿烈阿甲。通过这四种方式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藏缅族父子连名制的特点。
在《语言与文化》第七章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中罗常培先生调查研究了昆明彝族(黑彝)的亲属称谓。从这种黑彝亲属称谓中作者发现哥哥、堂兄、姨表兄、大伯子、大舅子(?)同叫做ɑ-/mu/;弟弟、堂弟、姨表弟、小叔子同叫做??-/zu/;姊姊、堂姐、姨表姐、大姑子、大姨子(?)同叫做ɑ-/vi/;妹妹、堂妹、姨表妹、小姑子同叫做??-/m?/;而这正是黑彝交错从表婚的婚姻制度的残痕迹。
随着时间的发展,壮族女性称呼语出现了变化,本文以广西马山、上林一代的壮族为调查点,从中发现壮族女性称呼语的发展变化与原因分析。并试图从壮族女性称呼语中窥探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壮族女性称呼语使用形式的扩大及其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的提高,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淡化,人们对女性的称呼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在壮语中,就是出现了”小+女性父姓”“美女”这样的称呼形式。如:小张、小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呼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固然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男权主义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女性的社会地位确实提高了,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体现在称呼语上是那些已经出嫁的女性,在壮语中其娘家人还和未出嫁一样還会直呼女子的小名,这种称呼的现象是中年或老年人对现在的年轻妇女的称呼。这种称呼一方面能够表达出称呼者对被称呼者一种亲切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该女性的尊重。但这种称呼仅限于女性的长辈或平辈使用。晚辈是不能直呼已婚女性的名的,即使是未出嫁,娘家人的晚辈也不能。传统观念上晚辈直呼长辈的名被视为不敬。
二、壮族女性称呼语使用形式的缩小及其原因: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农村人往城里迁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种种趋势的影响下。女性称谓语发生了很大变化。“家族同辈中的出生顺序(按男女)+女儿/儿子、女性丈夫名+的妻子/媳妇、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辈中的排名+媳妇、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辈中的排名+夫名+的妻子/媳妇女性丈夫、在家族同辈中的排名+夫家的辈分(婶/嫂等)”这几种称呼词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中,而在年轻女性中这种称谓逐渐减少,原因是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已经不需要按照出生次序等来排名称呼了。
三、壮族女性称呼语反映的文化内涵
壮语在语法上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定语后置,表现在壮族女性称呼语上就是修饰语在后。如壮语cej daih是大姐的意思dah sam是三女儿的意思。cej是姐的意思daih是大的意思,“姐”在前,“大”在后dah女儿在前,sam三在后则是壮语修饰语在后的鲜明体现。
从对壮族女性称呼语的考察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壮族女性称呼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从夫而称。女性在结了婚后没有孩子之前人们一般不会直接叫她的名字,而是在丈夫名后加上妻子或媳妇。如mbwk daeg sam是第三个男孩的妻子、媳妇的意思。而这也正是壮族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种体现。
从幼而称也是壮族女性称呼语的一大特点。从幼而称反映了壮族人民重视孩子,重视生育,重视传宗接代的一种体现。壮族地区的女性在生育之后人们不会直呼其名,也不会采用“妻子/媳妇+丈夫名”这样的称呼形式,而是采用“妈+孩子名”这样的称呼形式。如:Mej dax seiq是四女儿的妈妈的意思。
在壮族地区伯母/伯娘、姑母(父之祖)、姨妈/姨母(母之祖)、舅娘/舅母(母兄之妻)同叫做 baj,叔叔/叔父、姑丈、小叔同叫做au.而这正是壮族地区交错从表婚制度的一种残痕。而在汉族地区伯母/伯娘、姑母(父之祖)、姨妈/姨母(母之祖)、舅娘/舅母(母兄之妻)、叔叔/叔父、姑丈、小叔是区分的很鲜明的。其内涵与壮族是不一样的。
结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的国家,壮语中对女性的称呼反映出以女性为大、从幼而称、长幼有序、格外敬重外家的文化特点。也反映出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年龄、辈分、情感态度等差异。壮语中女性称谓的变化也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出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
参考资料:
[1]穗港的女性称呼语.陈慧英.
[2]张一平,王红昕.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与英汉社交语用差异[J].兰州大学学报,2004(3).
[3]常海星.浮山话已婚妇女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解读[J].修辞学习,2008(4).
[4]蒙城方言已婚女性称呼语探究.陆侠.绥化学院学报.第 34 卷第 11 期.
[5]《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研究》(陈诗卉,2016)
[6]襄阳方言特色女性称呼语的构形理据探究———以“俩娃儿、孃儿和嫲嫲”为例》(马婷婷,2016)
[7] 罗常培著.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