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赏识和激励去爱孩子

2016-05-30杨成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赏识关注激励

杨成

【摘 要】在教学当中,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的轻松,并且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让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我们老师的赏识、我们家长的赏识。孩子们就会有着一种学习的动力。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而不能只是把自己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分数。让孩子们在赏识中学得更加的轻松,用赏识和激励去爱我们的孩子。

【关键词】赏识;关注;激励

鲜花因为有了人的欣赏,才显得那么美丽;千里马因为有了伯乐的赏识,才会不同一般的马;伯牙的音乐因为没有了子期,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发现把这种运用到教学中,学会赏识和激励自己的孩子。就真的像书上说的那样,赏识的言语和行动,像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对于成绩优秀的孩子,我们都是给予赞许的目光。无论他做什么都觉得是做的很好。可是五个手指头还有长短呢,那对于那些成绩稍微差的学生呢?父母是不是就应该放弃呢,或者就和别人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不行呢?我觉得不能够这样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本身性质来说,就是面对学生极易受伤害,极其脆弱的心灵,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在校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的交流。孩子每每受到表扬和肯定后特有的自豪感是我这个当老师心中再也熟悉不过的风景,这恰恰证明了孩子渴望被人赏识,渴望老师那赞许的眼神。

于是在教学时我努力去赏识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相貌平平,能力一般,不好表现出于弱势的孩子们,开始时,我觉得真的很难,我发现自己的耐心真的有限,于是我一次一次告诉自己可以。随着我的不断的坚持努力,随着“偏见”这面有色眼镜的摘除,在赏识的眼光里,我很快就发现这些平时并不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孩子们其实很不“简单”,有的孩子调皮好动,但爱动脑筋,有很强的思维想象能力;有的懒惰贪玩,可是头脑灵活,心思活络,动手能力很强;有的脾气倔强,爱钻牛角尖,但事很有毅力,完不成任务决不罢休。要赏识这些并不出色的孩子我该如何做起呢?我认为首先应接受孩子的全部,我们是老师,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优异的,我们除了要接受他们身上的优点,更要学会接受他们身上的缺点;其次重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最后多加以鼓励和表扬。就像照镜子一样,在我的赏识和赞美声中,这些处于弱势的孩子们,渐发现自己的美好形象,他们不再自卑,不再胆怯,对自己充满信心。

一、关注学生能够让学生变得自信

说到要用心关注每个孩子。过去的时候总是把目光盯着那几个优秀的孩子,导致一堂课下来所得到的效果确实很低很低。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关注了的话效果更加明显。我班上有个叫小毛的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低着头,并且把两只手一直放在抽屉里做小动作,开小差。他还喜欢去打扰他旁边的学生,弄得旁边的学生也不愿意学。但是,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他很积极。并且很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

二、关注学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孩子们从小到大会接触到不同的事物,并且对不同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能一下子否认孩子的看法,因为那样会让孩子们感到失落。我们应该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玩,一起成长。就能够走进孩子的生活。当我们把自己老师或者是父母的架子给放下了,他们其实是很喜欢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有的孩子可能由于自己的性格问题变得很内向,不喜欢和身边的人一起玩。这样的孩子更加应该我们去重视,去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内向?是不是心里面有什么心事或者是收到了什么打击?不能让内向的孩子一直自己和自己玩,而不融入到和其他孩子的队伍当中。每个班多多少少有调皮的学生,有那种吃软不吃硬或者软硬都不吃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要是不关注的话,他会觉得自己在班上没有任何地位。导致对每一样事情都漠不关心。那样的话,这个学生会越变越差。对于任何一个差生,他希望得到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需要的不是一次两次的关注,而是一种耐心的关注,因为你的关注能够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

三、关注可以消除孩子的戒备心,融洽关系

你的孩子会愿意和你说话么?和你有无话不说么?你的孩子是不是每次看到了你就选择逃避呢?其实这个是孩子对你的一种害怕。他看到了你好像是老鼠看见猫似的。我觉得这个对于学校教育或者是家庭教育都是比较可悲的。这种关系要是继续的发展下去,则会越来越棘手。每个孩子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我们要多关注学生,不单单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多少。有很多家长老师就是关注学生的分数,关注学生的排名情况。如果你对孩子投入更大的关注,你的孩子将会和你变得无话不说、无话不谈。

孩子们所有的细小进步都应该让我们感到欣慰,也应该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孩子没有优差,只要在对他们教育的过程中施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赏识,这包括了尊重,信任,提醒和等待,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从中获取到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并学会拼搏进取从而达到成功。赏识的力量不仅使孩子获得成功,同时也会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和理解。

参考文献:

[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猜你喜欢

赏识关注激励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