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专业建设路径探析

2016-05-30徐飞

亚太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互联网+互联网

徐飞

摘要:随着“互联网+”概念外延的延伸,及高职专业建设对“互联网+”的需求,使得“互联网+专业建设”变为了一种可能。由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专业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路径探索:通过树立“互联网+”的思维意识,开展“互联网+”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寻“互联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互联网+”下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推进专业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去发现和服务学生,以期待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专业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155-02

专业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尺度,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后示范时代”下,专业建设该指向何处,成了诸多高职院校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1]当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之时,“互联网+”开始加速延伸至教育,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的兴起。这一新领域便成为了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的一个方向。

一、“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一词被认为最早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2012年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提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2]2013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腾讯成立15周年“WE2013”大会上,指出“互联网+”将是“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之一,“互联网”可以“+通信”、“+娱乐”、“+媒体”等。[3]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越来越多的媒体期刊开始使用“互联网+”一词,并呈现井喷式的趋势,由此中国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

二、“互联网+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互联网+”概念外延的延伸

从提出“互联网+”的背景和语境来看,“互联网+”最初被看作是一种公式,一种在新信息化时代语境下“互联网”加“传统行业”的业态发展公式。随着学者、媒体期刊的广泛推介,“互联网+”的概念发生了扩散延伸,其开始指向“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4]“互联网+”外延从一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叠加,扩散延伸至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教育角度来看,这为从“互联网”加教育行业的“互联网+教育”扩散延伸至“互联网+专业建设”提供了可能。

(三)高职专业建设对“互联网+”的需求

“互联网+”的内涵特性从“开放”、“自由”、“互惠”升化丰富为“创新”、“融合”、“服务”等,包含了诸多的社会价值寓意。[5]这些社会价值主导下的内涵特性符合了高职专业建设特定对象的自我需求:一是高职专业建设服务领域的需要,高职的专业设置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知识学科类的划分,而是按社会服务领域职业类的划分,对接的是产业,“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特性,能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加速新兴业态的形成;二是高职专业建设受益对象的需要,高职学生是高职专业建设的主要受益对象,新生代的高职学生群体从小在网络的伴同下长大,对互联网相当熟悉,“互联网+”服务的特性,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三是高职专业建设自身的需要,依据“互联网+”创新的特性开展工作,将“互联网+”的思维创新运用到师资队伍、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等工作中,进行创新型建设。

三、探索“互联网+”下的高职专业建设新路径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其基本要素包含了: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条件、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对象等。[6]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可围绕这些要素探索一些新的路径。

(一)树立“互联网+”的思维意识

传统观念习惯将互联网看作一种工具,作为一种实现课程教学的“载体”,这是一种惯性的工具思想。其实在新常态下的“互联网+”更强调的是一种思维。要构建“互联网+专业建设”,首要是树立“互联网+”的思维意识:一是要有大数据的思维,重视全部专业建设数据,获取数据价值最大化,如,根据数据“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预测,帮助高职专业建设知道指向何处,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7]二是要有创新的思维,依靠“互联网+”的思维满足高职专业建设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探寻专业建设的金点子,如,可进行信息化下的传统专业改造、建立交叉跨界融合专业探索等;三是要有跨界的思维,敢于打破传统,融合众智,进行专业重构优化,协调各方因素促进专业发展;四是要有服务的意识,专业建设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尊重人性,通过“互联网+”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二)开展“互联网+”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将人力的范围看得较为狭小,建设方式较传统。在“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几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抛弃狭隘的人力范围观,合理运用互联网上的师资资源,如,许多已建好的与专业相近或相同课程,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与课程教师团队建立新型师资关系,作为专业师资一部分;二是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搭建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如,开展专项师资培训计划,提升教师新时代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三是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教师引、评、培等环节,如,在教师引进方面,可以采取大数据手段,运用信息化手段综合分析产业发展、区域社会发展、及专业发展等信息,预测专业建设师资需求,合理推荐专业建设所需人才;又如,引进人力资源系统、考评系统等信息化工具,将教师信息数据化,智能监测专业师资状况,信息化完成教师考评等工作。

(三)探寻“互联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教学,停留于本本化的课程开发和课堂面对面的讲授的教学设计。“互联网+”下可以进行一些这样的改革尝试:一是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开展专业调研,重构专业课程设置,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二是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教学交互、教学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教学过程从传统课堂延伸到“线上+线下”,并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信息化、过程化、精细化;三是根据学生特点、社会需求,与企业、行业协会紧密合作,校企共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共同制定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标准,深度合作丰富数字化资源内容;四是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分层教学分类培养。

(四)构建“互联网+”下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互联网+”下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仿真虚拟实训室建设,以弥补专业实验实训室的不足;二是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视屏通道,链接车间、职场、作业现场,实现校企交互式教学,共同完成对学生培养;三是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五)加快专业建设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需要加快推进专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解决专业教学运行管理等实际问题。具体可以进行如下尝试:一是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比如网络、带宽等基础建设;二是推进系统立体化布局,成体系推进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移动互联网布局,提高教学运行与管理效果;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网络平台,搭建校企合作桥梁,通过信息手段整合校企各个主体的资源,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寻求合作的多方可能性。

(六)运用“互联网+”发现和服务学生

传统教育将学生作为被动一方,忽视其个性发展需要,对其了解也是较为粗放。“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运用“互联网+”去发现学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设备和手段精细化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喜好、锻炼、性格、态度、习惯等信息,分析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过程数据,应用大数据思维,为专业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二是运用“互联网+”去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去为学生提供各类生活学习服务帮助。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正发.论后示范时代的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5)38.

[2]孟庆国.赵雪娇·新常态下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前瞻[J].学术前沿,2016,(01)84-85.

[3]刘金婷.“互联网+”内涵浅议[J].中国科技术语,2015,(03),62.

[4]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15)33.

[5]李润珍.武杰.“互联网+”行动的特征、价值和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88-89.

[6]李占君.高职专业建设要素组合的逻辑顺序[J].职教论坛,2008,(2),38.

[7][英]维克托.迈尔-舍恩博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互联网+互联网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