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硕士班高等环境化学全英文教学初探
2016-05-30沈舒苏杨晶晶郭永福周晓吉
沈舒苏 杨晶晶 郭永福 周晓吉
摘要:我校开设高等环境化学课程已有多年历史,首次面向环境工程专业的国际硕士研究生班开设全英文课程。本文主要结合作者在对留学生高等环境化学全英文授课过程中的尝试与实践,提出几点探讨。
关键词:留学生;高等环境化学;全英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06-02
一、引言
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显著,中国高校的对外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大部分高校,主要为“985”及“211”高校开设了多门课程的双语教学[1],但是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并不多。目前,外国学生来中国求学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中医、经济管理等[2],而工科和理科等专业则相对较少[3-5]。
我校苏州科技学院自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起,即开设了高等环境化学课程。本课程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必修的学位基础课,同时是面向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开设的专业技术课。2015年起,我校申请并获批了国际环境工程硕士项目,本项目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官员或技术人员开设为期两年的硕士学历学位教育,至此,本校开设了高等环境化学的全英文授课课程。
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国内关于环境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文章较多,特别是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均设立了双语教学的精品课程[6]。然而,关于留学生高等环境化学的全英文教学的报道几乎没有。本文将主要通过课程的全英文授教学实践,总结相关教学体会,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二、课程准备
(一)学生背景调研
学校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于亚非地区,包括马拉维、阿尔及利亚、加纳、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牙买加等十个国家,授课对象的语言背景要求课程必须为全英文教学。尽管任课教师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英文表达与沟通都很流利,且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但是教师的母语并非英语,与英语国家的教师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同时,亚非地区学生的英语均带有浓重的口音。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仅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正确地传授课程内容,同时要做好与学生在课后的互动。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必须要对课程内容和涉及的专业词汇做到精准地掌握,同时要强化英文听说能力,做到运用自如。
从授课对象来自的国家和学生的工作背景来看,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差异甚大。虽然留学生在来中国之前都接受过正规的本科或专科教育,但是亚非国家与中国教育水平有差距,且大部分学生离开学校时间较长,甚至有的学生属于跨专业学习。他们的相关专业基本知识,特别是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因此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课程考核中,不适用对国内研究生的考核标准,需要适当放低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对留学生就放任自由。留学生相较于中国学生来说,在思维上会更活跃,自主查阅文献的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课程考核中适当增大此部分的比例,从而构成较合理的考核标准。
(二)教材选择与编排
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团队选用Stanley E. Manahan主编的英文原版教材《Environmental Chemistry》第九版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参考Colin Baird等编写的《Environmental Chemistry》第五版,和Thomas G. Spiro等编写的《Chemistry of the Environment》第三版。由于国内在购买英文原版教材的局限性且价格高昂,无法给学生指定教材,因此团队主要采取节选的方式,从参考教材中选择适当的章节,并适当修改,编订成讲义,分发给学生作为阅读参考。实验教学教材主要参考了尤宏等主编的《环境实验化学》,结合本校原有的实验课程设置,团队参照其中几个趣味性相对较强的实验,进行了英文翻译,编写了相应的英文实验讲义。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
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该课程为32学时,结合学生背景,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授课形式结合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参观、实验教学以及研讨式教学。
三、教学实践
(一)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授课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都较大,且课程设置仅32学时,决定了本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无法做到全面深入地剖析。本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特色科研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技术,且近来全球对大气治理越来越重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重点讲解大气环境化学和水环境化学两个知识模块,详细介绍几种典型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同时布置学生自习土壤和生物环境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结合国际案例以及身边案例,给学生分析环境中的重要化学现象。比如,在讲解烟雾知识模块时,以往的教科书主要引用伦敦雾、洛杉矶雾等事件。作者曾经在新加坡工作与学习过,新加坡作为著名的“花园城市”,也正经受着烟雾的空气污染。由于印尼烧芭产生了大量的烟雾颗粒,经过空气流动越过印度洋,迁移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空气质量急剧下降。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将被烟雾污染国家的前、后照片进行强烈对比,进一步结合目前中国的雾霾现状,适时地讲解烟雾形成的化学原理,让学生对现象和背后的化学知识有了深刻的体会与认识。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室外样品采集教学活动。学生所测试的样品为从两个不同湖水(苏州金鸡湖、独墅湖)所采集的水样,分组采取不同位点的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测试分析并进行对比。这种实验教学活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还能够让留学生了解苏州当地的环境情况,使得教学效果显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显得更为突出,留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帮忙解决。
(三)课外实践教学
教学团队组织学生参观了本地一个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厂。在参观前,让学生搜集他们本国的污水处理方法和设施等资料。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引导员给外国学生讲解本地污水处理设施及原理等,让学生能够对水环境化学,特别是水处理方面有了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
(四)研讨式教学
作为研究生高等教育,除了向他们灌输基本知识以外,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查阅文献资料,培养他们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也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团队引入了研讨式教学。将学生分组并指定课题,让组员自行查阅文献,以报告和演讲的形式呈现。学生演讲后,其他同学积极提问。作者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较于中国学生普遍比较害羞、不自信的表现,外国学生较积极,比课堂教学时更活泼,能发现并掌握很多与课堂教学内容中相对应的知识模块,同时还丰富了课堂教学知识。其中一个题为“The effect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化学肥料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的报告讨论了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指出化学肥料主要由含氮化合物组成,经过土壤、微生物等一系列吸附降解过程之后会产生N2、NO、NO2、N2O等,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与教学内容中大气污染物中NO、NO2的知识点相呼应,同时也有学生提出“为什么N2O也是污染物”的问题,教师在此时可以适时地补充一些关于温室气体的知识。
四、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国内高校中开设全英文授课的课程并不少,全英文授课与传统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在语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进行教学和日常交流。各大高校不断引进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语言基本已不是问题,更多的要求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因材施教。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时,应注重学习英语教学国家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留学生来华学习,教授课本知识之余,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或纠正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英文教学水平。
在教材的引进与编排方面,目前国内购买英文原版教材的渠道有限且价格较高,如需大量采购作为学生的教科书,仍需要学校图书馆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教学团队应该组织讨论,编写出合适的英文讲义。
大部分学校网站都是中文网页,即便有英文网站,有用信息也相对较少。作者所在学校的英文数据库资源有限,这对于留学生来校如何做好研究生课题是一个较大障碍。这些都是教学团队、校方亟待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周溶冰,谢正苗,吴卫红.环境化学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151-152.
[2]王芳,张岚,张锦宏,苏晓波.留学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全英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62-65.
[3]余冉,王玉敏,杨安康.“环境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6):172-173,176.
[4]张云莲,文献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4):59-62.
[5]辛飞飞,吴娇蓉,王晓博.“交通工程学”课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184,205-206.
[6]王洪涛.环境化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12,(6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