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的本质及特征

2016-05-30陈屈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本质特征

陈屈亮

摘要:在教育学人性假设日益丰富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人性假设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却让我们越来越陷入人性假设讨论的迷雾。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如何将其人性假设从教育学和管理学中剥离,凸显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的特殊性,需要从科学假设的角度出发探究人性假设的本质,进而分析得出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50-02

当前,教育界对人性假设问题探讨得越热烈越使得我们仿佛深陷迷雾,在学者们给出的“有理有据”的“假设”中,人们不知如何选择“真相”,也就无从面向管理实践。人性假设的局限及其修正路径如何选择,只有将这些基本问题做进一步梳理,才能让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理论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一、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的错位与发展

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人性假设研究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将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迁移到教育管理中,对教育中主体的人性假设进行演绎,主要是借用管理学中关于各种人性假说,嫁接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二是对教育管理中主体的个性化人性进行推演,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教育管理的全视野出发将教育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的人性假设进行高度抽象整合。如有学者提出“知性人”假设,“高等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对于学科转型至关重要。如果同样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人性假设,高等教育学最终仍然难以避免地会成为高等学校的‘教学之学;如果考虑到大学里高深知识的特殊性,以知性人作为本学科的人性假设,高等教育学便有可能转型为一门专门研究如何在大学里进行高深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社会科学。”这一尝试已经试图分离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学之间的人性假设,凸显高等教育学人性假设的特殊性。还有学者提出“学术人”假设,指出学术人“是指以传播、应用和创新知识为己任,以发展学术、追求真理为目的的一类群体。他不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的成员。他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学者、知识分子、教授、理念人、思想者、研究者等特殊群体的共同抽象……学术人表现出真理性、公共性、超功利性、自律性、创新性、自由性、学团性等特征”。可以看出的是,这两种人性假设都是从高深知识的哲学角度出发演绎人性假设的。另一种是将部分群体独立出来,如提出高校教师“事业人”的假设,认为高校教师属典型的事业人,主要基于以下理由:“教师是太阳底下无法再优越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促使高校教师确立“创造精神财富、传承历史文明、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定位。

从总体来看,目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人性假设研究繁多,突破性研究凤毛麟角,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显见,高等教育管理中如何选择人性假设面临一个模糊局面,有必要重新廓清人性假设概念。

二、从科学假设视角认识人性假设基本概念

科学假设指的是“科学研究和认识活动中为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提出的初步解释,称之为科学假说(以下一般简称假说),科学假说是以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宏观现象或重要事物的存在方式、产生原因等所作的初步的猜测性解释”。基于这些基本判断,可以推断出科学假设的四个特征:第一,假设主要是基于事实;第二,假设是尚未得到验证的推断;第三,假设经由事实的动态发展而不断变更;第四,假设经由实践检验证明为正确的才能成为理论。

有学者将人性假设定义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的活动,有着多方面的规定和表现层次,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将某些方面、规定、层次剥离出来,将某些方面孤立出来,突出并加以夸大和规定化,进而把它作为理想是的普遍表述,这就成了先天固有的人性”。但是,随着近代科学主义的兴起,以心理学学科为代表对人性假设进行理性的探讨成为主流,“不证自明”越来越不为人们所接受,在管理学领域,以实验方法推动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已经成为主流。

由此观之,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认识:第一,当前对人性假设的研究至少对“人性假设”的界定存在误区,而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科学假设的本质,科学假设不是价值有涉的先导性假设,而是基于事实的分析,事实是对现实世界或实验而发现的人类目前知识无法解释的新现象,进而推导出新的人性假设。第二,还应该认识到,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性假设服从于对不同领域的本质和规律的探讨,其发现的逻辑思维和目的指向都是不同的,产生的理论也是不同的。第三,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人性假设和物性假设的区别上,人具有超物的一面,正如康德所言,“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生命的存在物之上”。正如因此,人性假设既有对实然状态的发现,也有对应然状态的描摹。

三、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1.因组织特性产生的个性化特征。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人兼具组织属性和社会属性。有学者提出大学组织十特性说、六特性说。杨德广从现代大学的性质和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大学十“性”即教育性、学术性、综合性、创造性、服务性、产业性、自主性、开放性、国际性。宣勇提出大学组织的六大特性即教育性、学术性、民主性、开放性、松散性、两重性。虽然有所区别,但其中的共同性描述如教育性、学术性、民主性、开放性的特征对于高等教育组织中人的属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高等教育中的人还是社会中的人,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观点表明,“由于现代工具理性导致了‘经验的存封(The Sequestration of experience),又加剧了价值和道德的沦丧。所以,后传统社会道德几乎处于真空状态”。“现代人把本属生活世界的意义完全抽空了,人处于现代商品世界的威胁下,彻底失去了内在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过着可怜又可悲的肉身放纵的‘舒适生活”。同时,他认为,“生存问题关涉到人类生活的基本参数,并且由每个在社会活动的场域中‘践履的个体所解答”。组织属性相对稳定并对高等教育组织中的人形成了心理契约的规范与约束,社会属性变动不居对高等教育组织中的人不断形成冲击,修正或改变其组织属性。诚然管理学“人性假设”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这种共性的人性假设掩盖了教育事业特殊性、具体性,也就缺乏了对教育管理实践的卓有成效的指导。

2.因群体复杂性产生的多样性特征。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凝聚了不同的群体,形成了高等教育子系统,不同群体的特征又具有异质性,同一群体中的人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因其学科特性而又有所不同。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在社会地位、知识结构、价值诉求、文化品格等各方面都不同,在同一群体中工科、理科、文科等学科门类属性对群体的影响很大。这一系列的异质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的多样性,因此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常规的做法是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分开,并由分管校长和相关机构进行具体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特别是“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性。科尔于1972年对多元化巨型大学做了进一步解释:“关于多元化巨型大学这一术语,我指的是,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意义上的多元:它有若干个目标,不是一种。它不崇拜一个上帝;它不是单一的、统一的社群,它没有明显固定的顾客。”这使得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假设也越来越多样,基本上不能形成一个具有全面性、代表性的一元的人性假设。

3.因职业使命产生的高尚性特征。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中的学生被赋予崇高的使命。教师的崇高使命性更是被历史不断重复。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教师应具有“一种摆脱眼前经验的能力,一种走出当前实际事物的欲望,一种献身于超越专业或本职工作的整个价值的精神”。教师使命的独特性就在于影响他人生命质量及发展前途,影响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质量及前途。崇高的使命对高校中人的人性假设的应然状态提出了超越一般人性假设的高尚性要求。

参考文献:

[1]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2.

[2]董立平,周水庭.学术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基础[J].江苏高教,2011,(2):15.

[3]杨震,张金隆.基于事业人假设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框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60.

[4]杨树森.普通逻辑学(修订第3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54.

[5]窦坤,刘新科.人性假设与教育理论建构[J].宁夏社会科学,2010,(2):137.

[6]康德.使用人类学[M].重庆出版社,1987:1.

[7]杨德广.试论现代大学的性质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8]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3-79.

[9]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16.

[10]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1998:61.

[11]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1993:12.

[12][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本质特征
追根溯源回归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回归本质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童年的本质
抓住特征巧观察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