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追星问题的思考
2016-05-30叶进赛
叶进赛
【摘 要】极端追星的危害有很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这一群人陷入对明星的迷恋难以自拔,无法正常的学习,行为疯狂到严重影响自己乃至家人的生活,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中学生中出现极端追星族除了外部环境之外,还有其内在的心理因素,在分析这些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方便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旨在能够使这些中学生们正确看待明星,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从一种变相的追星行为中抽离出来,回归正常生活。
【关键词】极端追星族;青少年;心理因素;思想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追星”热一浪高过一浪。对于自己所追的星,青少年学生会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听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对他的比赛更是一场不缺。不仅如此,他们还疯狂地购买明星的画册、唱片,收集明星们的一切资料,从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的品牌到恋爱情史,如数家珍。他们下课说星,上课也谈星,甚至会因为对明星的发型等意见不一而争论不休,大打出手。他们极力效仿星的发型、穿着风格,喜欢星们喜欢的一切,为星哭为星笑,以知星为荣,以不知星为耻,好像活着的所有目的就是为了关注他们所喜欢的星。
一、青少年“追星”心理解析
追星族多为青少年,这是因为生理上的发展变化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能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且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
其次,追星现象是青少年寻找认同榜样心理的一种折射。不管是歌星、影星等,都与公众的某些心理如富有、引人注目等相契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公众的喜爱。青少年的心理上同样需要一种榜样来加以效仿。
然而,由于思维方式等的不成熟,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常常出现心理偏差,表现在对明星的崇拜盲目狭隘,将明星等同于自己的私有物,不允许别人对其表示不满,且心理承受力极差,在自己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采取极端的言辞和行动。情况严重可以定义为“偏执追星族”。
二、青少年“追星”的不良后果
偏执追星作为一种病理性准社会交往,反映出的是一种对媒介产品的不当使用和病态依赖。教育部“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曾经将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总结为6个方面:①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②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③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④媒介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身心健康;⑤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使其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⑥媒体使用不正确,对未成年人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青少年“追星”给予的引导与建议
1.引导学生恰当的认识自我
处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对于自我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而且完全不能确定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迷茫的时期容易在明星的身上寻找自己的未来。因此,学校教育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恰当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帮助他们探寻如何从自身条件出发获得最好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只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无论追逐多久多远,他都不可能成为别人的第二。
2.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关注
学校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学校与教师应该从单一的对学生分数的关注转为对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多组织校内与校际的交流活动,给他们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待中学生追星现象的态度,应该是宽容而不纵容,适时引导。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可以尝试选择一些正面的明星人物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明星背后的奋斗经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3.注重社会教育影响
青少年不仅是家庭成员、学校成员,也是社会成员,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只重经济利益,轻视文化素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上涌现了许多选秀节目,使偶像崇拜成为一种全民运动,青少年观众被卷在里面,极尽激情和疯狂。不能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营造正确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全社会的严重失职、失范。所以,应加强全社会对这些现象的理性思考,政府也要汲取教训,加大对文化活动的合理调整,举办读书会、科技展等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由此可见,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追星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逐渐失去自我,超出了应有的底线,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甚至为此做出一些伤人伤己的极端行为。所以中学生中的极端追星族最需要的其实是一个良好的引导,帮助他们从病态的心理中走出来,树立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摆脱对不切实际的沉迷。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培养理性追星,切莫做极端追星族。
参考文献:
[1]孙天威.杨志刚.对青少年追星现象心理学分析及教育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2).
[2]李明澈.认知理论与青少年追星现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7).
[3]郭秋艳.透过“追星”看青春期心理问题[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