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成长的教育

2016-05-30谢新玉

科技风 2016年23期
关键词:成长案例生命

摘 要:本文结合《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教学案例,在教學中通过带领学生在读、悟、说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再塑生命”的含义,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初步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领会生命的意义,感悟成长的幸福。

关键词:生命;成长;教育;案例

一、文本分析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七岁时得到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爱的片段,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莎莉文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浓浓爱意,以及海伦·凯勒的勤奋和对知识强烈的渴求。

新课标对记叙文有着明确的要求:“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讲读课文,预设1个课时,我计划完成下列内容:1)课前积累字词;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梳理结构;3)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初步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文,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了一定学习基础,而且对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他们已经在小学六年级学过《永远记住您,老师》。在生活经验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老师,有着和老师深厚的情谊;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也各有千秋,学生能够感知出来。不足之处: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孩子,她的内心世界是黑暗的,对于这些,学生难以感知出来。

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1)感知课文,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2)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以及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将教学重难点定为: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 2)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过去不久的国庆长假中,央视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什么是“最好的时光”,一位六年级学生说是学习之余睡觉的时候,同时抱怨作业太多,以后想当校长,减轻学生负担。那么,你呢?你幸福么?你觉得最好的时光该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海伦凯勒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人么?”?

明确:因为有了莎莉文老师觉得自己是,因为她的陪伴和教育。

2)为什么有了莎莉文老师海伦凯勒就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呢?

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给海伦凯勒的生活究竟带来了什么呢?(请在原文中勾画重点语句,结合你的感受来谈一谈)

明确:a.她是一个很有爱心、亲切、温暖的人;带给海伦凯勒“温柔和同情”;b.她是一个很有教育方法、很有耐心、负责的老师;带给海伦:自信、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3)海伦凯勒为什么觉得这些就是幸福呢?为什么和同学们所认为的幸福不一样?

明确:因为之前的生活经历,她一直处于无光、无声、无语的自己世界里。

4)那么,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还没有来之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勾画出重点语句,结合你的积累,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引入第四段的学习。过去的海伦被愤怒、无助、黑暗困扰,体会不到同情等情感,甚至是没有爱,但是安妮莎莉文老师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给海伦凯勒带来了喜悦、求知欲、成就感等,因此,海伦凯勒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莎莉文到来的那天也被海伦认为是“最重要的一天”,也因此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三)归纳主旨,拓展延伸

为什么文章的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的深刻的含义是什么?“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四)小组探究

海伦凯勒的成功有哪些因素的影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在莎莉文老师的陪伴和教育下,海伦凯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五)文章小结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展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愉快的生活经历,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反思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里面一篇千把字的散文。海伦凯勒以其不屈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在文字背后形成巨大的生命感发力量。但是因为是一篇音译文章,很多句子在中国人看来并不优美,甚至很多句子不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比如“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了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因此,即使这是一篇散文,我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品析上,而是放在海伦凯勒的精神上,试图对孩子进行幸福教育和生命教育,实现“文以载道”的要求。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对比。对“幸福”理解的不同进行对比,以此来解读文本为什么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会不同,因为大多数孩子觉得放假比较幸福,花钱比较幸福,购物看电影等一系列享乐很幸福。这种幸福观是不大正确的,和海伦凯勒的幸福观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对比。首先由比较热门的话题:“最好的时光”、“你幸福么”导入,再说海伦凯勒认为自己很幸福,接着解读海伦凯勒为什么觉得幸福?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发学生思考,海伦凯勒的幸福观,为什么觉得这样就是幸福?由此引入海伦凯勒的无助黑暗生活,突出安妮莎莉文老师的重要性。也让孩子对生命和幸福观进行思考。整个处理是以“幸福”贯穿全课堂,文章处理是从后面上到前面,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谢新玉(1990-),女,江西赣州人,硕士,中小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成长案例生命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