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压力对大学生延迟满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6-05-30蒋钦陈露露王恩界
蒋钦 陈露露 王恩界
摘要: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主要是在群体中进行的,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延迟满足行为与群体压力有密切的关系,表现为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倾向于选择冲动性行为。这说明群体压力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延迟满足决策。通过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群体压力;延迟满足;大学生;自我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57-03
延迟满足指个体甘愿为了价值更大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它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对个体适应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大小抉择,往往在群体中进行。Granzberg(1977)对延迟满足的个人抉择和群体抉择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在群体中作抉择时倾向于选择延迟奖赏,单独作抉择时倾向于即时奖赏[2]。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主要是在群体中进行的,他们的知识结构、行为模式,乃至人格的发展,均会受到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相比而言,大学生的独立性要高于未成年儿童,但是,在中国强调群体观念和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延迟满足取向是否迎合了这一文化的影响呢?鉴于当今屡屡见诸报道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抽烟酗酒,学业拖延等问题,无不反应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群体环境中延迟满足决策的失范。因此,有必要从实证角度考察在群体压力影响下大学生延迟满足决策行为的变化,为进一步根据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现状与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教育方案提供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广西大学选取98名学生参与实验,其中男生46人,女生52人,独生子女32人,非独生子女66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无群体压力组,低群体压力组,中群体压力组和高群体压力组)。其中,无群体压力组为被试单独进行实验,低、中、高群体压力组分别为2名、4名、6名被试同在一个房间进行实验,被试间可以相互看到组内其他成员的实验过程和得分。
实验中,要求被试面对电脑屏幕,屏幕上呈现A、B两个字母,被试按键进行选择,按键盘上的“F”键,选择A,等待的时间比较短,会获得5分的奖励,按键盘上的“J”键,选择B,等待的时间比较长,会获得15分的奖励,相应的等待时间结束后,将再次呈现A、B两个字母,被试进行第二次选择,重复进行。实验开始前告诉被试实验奖励机制如下:实验结束后,根据被试最后所得到的总分给予相应奖励,一等奖(500~600分)奖励人民币20元钱,二等奖(400~499)奖励人民币10元钱,三等奖(400分以下)奖励一本笔记本。
本次实验分为预备实验和正式实验两节,预备实验保证参与实验者对实验步骤充分了解,得分不计入总分。预备实验完成后,进入正式实验,正式实验要进行40次选择,实验结束后,被试填写实验理解度问卷,根据分数领取相应的礼物。
二、研究结果
采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首先比较了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这两个人口学因素对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进而比较了不同群体压力下大学生的延迟满足决策。
由表1、表2可见,通过对不同性别、独生子女与否的被试的延迟满足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男生和女生的延迟满足得分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的延迟满足得分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t=2.36,p<0.05)。
由表3可见,通过对不同群体压力实验组被试的延迟满足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群体压力实验组被试的延迟满足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6.64,p<0.001)。总体表现为:随着群体压力程度的提高,被试的延迟满足得分不断降低。说明群体压力越大,个体越倾向于做出即时满足的选择。事后比较发现,无群体压力小组与高群体压力小组在延迟满足得分上差异显著(p<0.05);低群体压力小组与高群体压力小组在延迟满足得分上差异显著(p<0.05);中群体压力小组与高群体压力小组在延迟满足得分上差异显著(p<0.01)。这一结果表明,在群体压力高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做出冲动性选择,即放弃长远目标,选择即时满足;而在群体压力低乃至无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坚持长远目标,选择延迟满足。由此可见,个体的延迟满足行为决策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表现为群体压力越大,越容易选择冲动行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人口学因素对大学生延迟满足的影响
虽然有研究报告了延迟满足在性别上的差异,但是在本实验中,男、女生的延迟满足能力并不具有显著差异,而发现了是否独生子女因素对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独生子女在延迟满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一结果与一些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肖富群和风笑天等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个性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着些许的差异,但是并没有达到显著的程度,并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缩小,同时独生子女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在自我中心、学习动力等方面甚至表现比非独生子女更好[3]。聂衍刚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独生子女在自尊感、自觉性和监控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4]。究其原因,本研究中独生子女在自我控制能力上表现出的优势可能源自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独生子女作为家庭关注的中心,享受更优的教育资源,对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二是独生子女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常常表现出更高的自我关注,更多进行自我生活规划,也间接使得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更好锻炼和发展。
(二)群体压力对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单独实验条件,个体在群体中进行实验时表现出了更强的即时满足行为倾向。一般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决策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表现出从众的特点。本研究中,个体在高群体压力下的即时满足行为倾向,可能正是从众的结果。即时满足的选择不需要等待,不需要辛苦的自我控制,消耗的认知资源少,往往是更容易做出的决策。一旦群体中某成员率先表现出冲动性行为,就会引导整个群体的氛围,带动其他群体成员的冲动性行为倾向,而行为的结果又对群体氛围起作用,进一步加剧群体压力,使得群体成员的选择模式固化。基于此,个体在单独实验条件下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延迟满足能力,倾向于选择延迟满足而不是即时满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不同群体压力组间的延迟满足表现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随着群体压力的增加,延迟满足总分有所下降,表现出更强的冲动性行为倾向。根据当前大学中常见的宿舍人数配置,我们设置了小组人数控制群体压力程度:低群体压力组由2人组成,中等程度群体压力组由4人组成,而高群体压力组由6人组成。群体规模小,如2人群体,群体中任何一方的退出都会导致群体的解体,从而强化了群体中个人的重要性和个性化。个体更多基于个人需要主动选择而不是群体压力被动选择。在中等群体压力组中,成员所感到的群体压力相对于低群体压力组更高。由于一方的退出并不会导致群体的解体,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留下的群体之间形成更紧密的关系,从而抑制了个别成员做出不一致的行为决策。高群体压力组中,群体的规模相对较大,对个体的约束力更强,群体成员为了获得群体的接纳,减少内心矛盾的冲突,会更倾向于做出和群体其他成员一致的选择。另一方面,虽然个体的个性因素能够对从众起到抑制作用,但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压力不断增强时,心理调节能力的作用就会变得脆弱,更加难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愿,也就难以坚持延迟满足的行为决策。
四、应对策略
群体压力具有两面性,积极的群体压力能够整合群体资源,带动群体成员更快做出高效选择;而消极的群体压力则会抑制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使个体丧失自我控制力和责任感,陷入人云亦云的泥塘。为了降低群体压力对大学生延迟满足行为的消极影响,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素质,我们认为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做出改进。
(一)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树立自我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目标性
此前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个体的学业延迟满足能力有显著的相关[5]。自信心和独立性等人格特质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坚持自己的观点和选择,进行独立决策并付出努力以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因此,在学生群体中进行自信心等拓展训练和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水平,增强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妥善处理环境中不良的因素,完成既定目标。另外,目标是抵制不良诱惑的有力武器。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开设发展规划类课程,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意愿制定合理、积极的学习目标,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有针对性的专业规划,将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活规划的质量,促进大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6]。
(二)从学校培养制度来看,加强学风建设,创设学习的有利条件
从学校层面而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形成学生—教师—教务管理部门三者一体的监督系统,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以广西大学为例,成立了广西大学生学生文明委员会,通过文明标语、温馨小提示、各学院海报制作展等方式宣传文明规范举止,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以生活、学习环境的规范促进学生的自我行为规范。根据本研究的结果,群体规模是影响群体压力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体现就是宿舍成员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调整宿舍规模和班级规模等影响因素,进一步为大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条件,这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也可以成为一种尝试。
(三)从家庭和社会方面来看,为学生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群体带来的从众压力就是其中一种。如前文所提到的,个人应对压力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这时候就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介入,增强个体的心理能量,帮助个体更好地去应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因此,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必要加强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建立和促进父母与学生联系沟通的良好环境,使父母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大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地面对压力,度过难关。社会方面则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与风气,充分发挥群体压力的正面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刘岩,张明,徐国庆.学习困难和优秀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跨情景比较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63-67.
[2]黄蕴智.延迟满足——一个值得在我国开展的研究计划[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3-56.
[3]肖富群,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J].南京社会科学,2010,(7):45-52.
[4]聂衍刚,曾雨玲,李婉瑶.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研究[J].教育导刊,2014,(2):27-31.
[5]陈露露,蒋钦,梁莹,董玉芳.大学生学业延迟满足与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9):1404-1406.
[6]庄妍.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延迟满足关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