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三部曲”

2016-05-30张玉芬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三部曲范读朗读课文

张玉芬

朗读是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功效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奏好“三部曲”,全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一、从深入感受出发

感受是大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为认识过程提供感性材料,也是阅读与朗读的逻辑起点。深入感受是进行朗读的情绪准备,也是情感表达的前提条件。如何在朗读之前让学生尽快地获得较为深入的感受?具体做法有:语言诱导。用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起到“未读先有调”的作用。情景创设。朗读之前要巧妙设计,让学生由想象进入文章的情景,感受文章的思想,做到情景交融。使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同爱共恨、同喜共忧。这样,学生就能较准确地读出作者的心声。既达到了朗读训练的预期目的,又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在反复训练中强化

朗读能力的提高赖于反复朗读的训练。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训练:

1.重视尝试性朗读训练。尝试性朗读是朗读训练的特殊方式,特点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即要求学生把已有的朗读技能技巧、习惯经验等付诸于尝试朗读中。此训练能使学生的朗读得以真实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强化优点,修正缺点。

2.重视自悟性朗读过程训练。朗读中的自悟过程,是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与思考,认识课文、掌握知识并从中得到自我体验。因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应让学生开动脑筋、投入感情,在尝试中达到“自悟”。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最佳条件和正确导向,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这样,学生印象才会深,情感才会真,把握才会准确。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2.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3.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4.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七子之歌》,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平分生命》中男孩的话,“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这句话是男孩听了医生的话后,明白自己输血不会对自己的生命有影响时既高兴,又兴奋,发出的肺腑之言。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从中感受到了男孩的慷慨,无私.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草原》,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朗读时还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猜你喜欢

三部曲范读朗读课文
培养语感,范读不可忽略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把“朗读课文”落到实处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青铜葵花》选段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设计·教学·反思——唱好主问题教学“三部曲”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