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近十年(2005—2014)国内跨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2016-05-30徐若梦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跨文化教育

徐若梦

摘要:本论文通过知网检索,收集了2005至2014这十年来国内跨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到的样本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发现,近十年来国内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在学科分布上极不平衡,且相关教育主要被视为外语类学生的一种高级专业教育,并未能在各個阶段的广大学生中普及,且相关研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总体上看,跨文化教育在我国还尚未受到重视,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跨文化;教育;近十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069-04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21世纪世界的大环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来自各种文化中的资讯更是时刻将受众置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等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跨文化素养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了一位有着明确文化身份的普通世界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6年发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众多国家也意识到跨文化教育在当代的重要性并且将其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目前在美国、德国、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跨文化教育具有通识教育的性质,并且在基础教育阶段便已经开设。国内的教育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早在1982年,许国璋便指出在外语教育中应当“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本论文旨在通过收集近十年国内关于跨文化教育研究的成果,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内容的分析得出近十年来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发展的趋势、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笔者采用的主要方法为内容分析法,辅助方法为观察法和非结构访谈。内容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跨文化教育作为研究的分析单位;(2)将研究的范围界定为“近十年国内跨文化教育研究的论文成果”;(3)抽取样本,在检索结果中通过主题排序、被引频次排序、下载频次排序的方式,筛选出在各种排序中排在前100位的论文成果。将这些检索结果作为研究样本;(4)对研究样本编码后按照年度、学科、百分比等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并对重点样本的内容进行仔细解读;(5)对数据以及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得出国内近十年来关于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研究侧重点以及发展趋势。

为了验证样本中所提出的各种理论是否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笔者还决定选用观察法、非结构访谈和实地调查这些实证研究方法作为辅助手段,来验证样本中所提出的理论是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贯彻。具体操作方法是到课堂上进行观摩学习,并且与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将观摩访谈的结果与内容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对,得出教学理论在教学操作中的贯彻情况。

三、研究实施

(一)样本收集与分类

本研究中的所有样本均来自“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论文发表的时限设定为2005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之间。检索方法采用的是“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在“主题”或“篇名”或“关键词”中含“跨文化”以及“教育”的精确检索结果。检索后得到六千条左右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将按照样本发表年度、所属学科,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跨文化教育发展的总体走向。

(二)样本数据分析

从检索结果看,自2005年到2014年跨文化教育相关研究的成果数量稳定增长,从折线图中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成果总量的攀升情况见图表1:

1.样本的学科分布分析。这些成果分布在数十个学科内,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学科分别为外国语言文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国语言文字、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文化、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初等教育、心理学、新闻与传媒,每个学科内的具体成果数目见图表2:

从上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极不均衡。外国语言文字这一学科内的成果数量为3045,占总数量的52.4%。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国语言文字、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这四个学科内的成果数分布相对均衡,分别占13.8%、10.6%、9.8%、7.0%,而其他学科的总和仅占成果总数的6.4%。

2.样本的引用率分析。在引用率最高的前100个研究成果中,成果数目排名前十位的学科分别是外国语言文字、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国语言文字、心理学、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等教育、以及新闻学。

成果引用率最高的十个学科中,仅有思想政治教育不在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总量排名的前十位。在成果总量排名前十位的学科中,初等教育这一学科的成果引用率仅为1%,未能进入引用率前十名。各个学科内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数量的百分比与学科内研究成果占引用率前100名的百分比的详情可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等教育、文化、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初等教育、新闻与传媒这五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总量与引用率相对均衡,而图中列出的另一半学科成果总量与成果引用率并不平衡,也可以得出,在这些学科内,进行跨文化教育所进行的研究与研究取得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并不匹配。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这几个学科内,相关研究的质量较高,而外国语言文字、中等教育这些学科内的相关研究则并未取得与研究数量相匹配的关注度。

(三)重点学科内的样本分析

外国语言文字、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三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总量与成果引用率总量均排在前五位,且三个学科研究成果与引用率之和均占总和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这三个学科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国内跨文化教育相关研究的重点与研究走向。

1.外国语言文字。外国语言文字学科为国内进行跨文化教育研究的重点学科,研究成果总量占据了知网收录总数的52.4%,近十年来,该学科研究总成果数量的增加详情和该学科内近十年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数量的变化情况可见下表:

在近十年内,外国语言文字学科内研究成果总数的平均环比增长速度为17.83%,该学科内跨文化教育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平均环比增长速度为26.41%,略高于学科成果总数的环比增长速度,且每年内占该学科研究成果总数的百分比基本上在0.4到0.5之间徘徊,并无显著变化,仅在2013年和2014年突破0.5%。

笔者还选取了学科内较为权威的八个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外语》、《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进行分析,对发表时间在2005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的成果以“主题”或“篇名”或“关键词”中含“跨文化”以及“教育”的论文进行精确检索,笔者发现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占各刊物近十年成果的百分比并不均衡,但其百分比的均值为0.49,与跨文化教育在该学科内所占的百分比基本符合。

在外国语言文字学科内引用率排名前100位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排除了3篇与跨文化教育相关度不大的检索结果后,在剩余的样本中有一篇是关于初等教育,11篇关于中等教育,3篇介绍国外跨文化教育,其他均为高等教育。而在高等教育类的成果中有31篇是从跨文化教育本身出发的,而其他57篇成果则是探讨跨文化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可以得出,目前在外国语言文字这一学科内,跨文化教育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层次内开展的,且主要被视为一种专业教育,但作为跨文化教育的教育本身目前已经在外语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2.高等教育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近十年内,高等教育学科内研究成果总数的平均环比增长速度为14.24%,该学科内跨文化教育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平均环比增长速度为37.76%,快于学科研究成果总数的环比增长速度。在高等教育学科内检索到的引用率排名前100的样本中,有30篇是关于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还有一部分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管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果,真正作为培养普通公民跨文化素养的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仅有4篇,分别是《加强大学生跨文化教育 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许国彬,2009),《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袁兢业,2005),《试论跨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郭书法;甄长慧,2009),《文化自觉: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向》(江净帆,2008)。而《加强大学生跨文化教育 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大学生跨文化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虽然是将跨文化素养当作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但依然是从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来进行论述的,真正将跨文化素养作为当代纷繁复杂的文化格局下一位普通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来论述的只有《文化自觉: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向》和《试论跨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两篇论文。

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科内,近十年总成果平均环比增长速度为7.3%,而学科内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数的平均环比增长速度为8.42%,略高于学科成果总量的环比增速。该学科内引用率前100名内的研究成果大多为宏观理论研究,包括各国的跨文化教育经验,国际跨文化教育的各种思潮,相关教育理论的发展史等,实证类研究较少,针对当代中国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值得一提的是,该学科内引用率较高的论文中包含大量介绍国外跨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如《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陈正;钱春春,2011),《西班牙的多民族跨文化教育》(黄志成,2006),《全球化教育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冲击》(彭永春;吴雄鹰,2006)等。从这些成果中可以看出,在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跨文化教育被视为一种通识教育,往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便已经展开,且覆盖到国内每一个公民,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领先于我国的跨文化教育。

对比高等教育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两个学科内跨文化研究成果的环比增加速度与学科研究总成果数量的环比增加速度,便能看出近十年内这两个学科内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的平均环比增长速度高于学科研究成果总量的环比增长速度,但由于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占学科成果总量的百分比过低,因此跨文化教育在这两个学科内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从方法论上看,這两个学科内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都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跨文化教育在这两个学科内基本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实施。

(四)课堂观摩与非结构访谈

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度,笔者还采用了一些实证研究方法,以验证文献研究的结果与教学实践操作是否一致。

1.课堂观摩。由于样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国内跨文化教育相关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在外国语言文字这一学科内进行的,因此笔者选取了自己所在高校的四个大学英语课堂进行了随堂观摩,并得到了如下结论:课堂一:对词汇的讲解详细灵活,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课堂二: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师生的情感交流,注重通过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人文素养;课堂三: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语言点将清楚,注重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需求;课堂四:首先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然后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单词和词组,适当补充修辞知识。从课堂观摩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有着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并能够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2.非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主要是在学生群体中间进行的,笔者随机选取了所在高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访谈,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列举如下:意见一:“现在的课堂教学和高中不一样,不是以考试为目的,可能对我们考四级没有太大帮助”;意见二:“希望以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和四级考试有更多的联系”;意见三;“课堂形式化严重,和四、六级考试脱节”;意见四:“如果不是为了考研和四、六级考试,就不会学英语了”。从这些意见中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学习英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极强的功利性,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在于应试,而课堂的人文内涵与跨文化教育价值则基本被学生们忽视。

笔者还调查了高校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部分高校的外语类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有跨文化交际课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从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看来,跨文化教育在外国语言文字学科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但范围较为狭窄,仅限于外语类专业学生,而且往往是到研究生阶段才开设相关课程。而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虽然有一定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且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但学生们则全无相应的意识与需求,因此取得的成效也是极为有限的。总体上看,虽然跨文化教育在外国语言文字学科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但跨文化素养目前主要被视为一种较高的专业素养,并未在广大学生中间普及,课堂观摩、调查与访谈的结果与样本研究的结果基本符合。

四、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知网”,且选取的样本仅限于期刊,不包含学位论文、专著、会议论文、辑刊、报纸、教材等,故在样本的抽取中难免会有遗珠之憾,未必能够全面地反映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其次,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作过数次检索,而知网数据库中的信息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因此检索的结果会稍有出入,数据上的误差也会给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再次,受笔者个人时间、精力与财力的限制,教学观摩与非结构访谈仅在笔者所在城市的几所高校中进行,因此获得的结果未必能够全面反映跨文化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操作中的贯彻状况;最后,受自身研究能力的限制,整个研究过程可能无法做到完全科学客观,也可能存在着笔者自己未能意识到的一些失误。对于上述种种可能出现的错误,笔者衷心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五、结论

目前在我国,跨文化教育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才开始开展,且往往是被视作一种高级专业素养,相关教育的覆盖面极为狭窄。而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主要将跨文化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且在基础教育阶段便已经开展。相形之下,国内的跨文化教育要落后于这些国家。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普通国民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以及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接受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真实文化面貌。跨文化教育既能够增进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又能培养国民适度移情外来优秀文化的能力,从而形成多元一体的开放式思维,在积极学习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又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正,钱春春.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1,(2):53-58.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4-24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4]冯永刚.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应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30-32.

[5]高雅丽.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必要性、开展途径及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49-252.

[6]黄志成,韩有耿.跨文化教育: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J].比较教育研究,2013,(9):1-6.

[7]克里斯托弗·乌尔夫,刘子瑜.作为跨文化教育的教育:一场全球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163-192.

[8]李辽宁.论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公民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110-112.

[9]赵萱,张佩萍,陈佳.历史述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跨文化教育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1,(1):51-52.

[10]钟华,白谦慧,樊葳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界,2013,(3):47-56.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法跨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