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高校通识教育建设
2016-05-30刘若楠
刘若楠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实施通识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自身真善美各方面得到弘扬,其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体。尽管我国高校积极地倡导通识教育理念,可是通识教育在施行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不足,本文分别从管理制度,培养制度,课程设计,主体参与方式四方面对完善通识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通识教育;制度设计;网络课程;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06-02
如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物质生活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从教学方面来讲,学校课程与市场紧密联系,将实用性的知识技术放在首要位置,人类文化精神的传承渐渐失去了踪影。通识教育一直提倡的是全人教育,从学生方面来讲,由于长期受职业导向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带着特定的职业目标进入大学,只关心与未来职业发展有直接联系的教育,对于其它教育态度消极,甚至回避。从师资力量上来讲,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系统的开展通识教育的历史,许多教师自身并没有正式接受权威的通识教育,能够胜任通识教育的代课教师并不多。此外,学院对老师的主要评价指标是科研成果,通识教育的老师工作不受到重视,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讲,通选课常与研究的关系不大,教师的精力不会投入到通选课上面,所实施的通识教育质量严重受到影响。从通识教育开展过程来讲,通识教育缺乏严格的管理。第一,大多数高校通识选修课统一由教务处管理,但教务处事务繁忙,对通识教育管理的精力很少。第二,由于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推广,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实效性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缺乏各个学科门类的教师相互配合。第三,有些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呈现边缘化现状,受到学生排斥,因没有合理的管理体系依然存在于所开课程当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本文分别从管理制度,培养制度,课程设计,主体参与方式四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一、通识教育管理制度信息化设计
近年来通识教育网络建设已经取得一些成效,然而通识教育的开展只是在高校官网进行简单的选课,通识教育现实实践中,特别是通选课的开展上,各部门由于没有便捷地交流渠道,有效地合作方式,实践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被降低。所以,全国高校应该借鉴著名大学的成熟经验成立“通识教育中心”网站,即负责管理和执行通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网络机构,担任计划,协作,联系,践行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评定全体学生的学习成效的职责。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由学校相关的技术人员负责,在通过对全校学生的调查基础上,制作具有学院特色的栏目,并依靠计算机系的老师和同学,将通识教育中的每门课程分别分配给一名学生,对课程进行网页制作,运用图像,音像,影像多种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将课程的目标内容等介绍给全校同学。
做好高校通识教育管理信息化,第一,有利于高校通识教育系统的完善,使通识教育的开展打破时空的限制。第二,在通识教育网站的平台上,添加通识教育的科技含量,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高校自身的特色。第三,利用通识教育中心网站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增添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二、通识教育的培养制度设计
通识教育中心要设立培养制度,即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高校相关人员及各系老师共同遵守的实施规则或行动准则。为了保证通识教育在高校中能够有效地实施,设计一套完整的实施制度就显得很有必要。
第一,由于高等教育院校的主要任务依旧是教学,所以,在教学制度的建设中要尊重教育规律,保障学术权力,树立行政管理要为学术服务的理念,将通识教育的规划和实施的决定权交给相关负责学术的领导和教师。第二,学校需要每年对担任通选课的老师开展相关的培养。通选课程内涵丰富,同时与专业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更是学生就业不可缺少的素质培养,对学生影响重大,因此,最适合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应是对教学充满热情,并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师。所以,加强对通选课程师资的培训是很迫切的任务。为此,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开展通选课师生座谈会,了解各位老师在通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为各位老师提供教学经验的交流机会,加强开设通识课程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因为通识教育本就是具有整体性、綜合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所以,教师之间协手合作有利于提高我校通选课的整体水平。第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师教学评估与激励制度,对于教师的课程酬劳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除此之外,要加强通选课教师的竞争机制,开展教学竞赛,对于胜任通选课程的老师进行相应的精神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淘汰不合格的老师等。通识教育评价机制能帮助领导和教师及时地发现问题、进行更正,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对通识教育的过程进行整体再思考,不断改进。通识教育中最重要的是通识课程的教学情况,对此,教师亲自参与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他们在评价当中最有发言权。教师应该将这些问题和意见整理汇总,并上报给通识教育管理中心,让领导了解到通识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期望,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对通识教育的实施制度、规划做出调整,如此循环。另外,通识教育的评估体系不能完全参照专业教育中只采用考试形式来评估学生成绩的方式,需要拓宽评价途径,制定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将能力评价纳入评价体系,运用观察、实验、考核等多种形式开展评价。
三、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
要实现以上的通识教育目标与规划,需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那么,各高校应该紧扣所制定的目标,在对其课程制定时与专业课一样进行详尽的安排。根据第二章内容分析,本文认为,通识课内容应当具有以下设置标准:受教育者是否能够了解最根本的理论和思考方法;所学习不同领域的文化是否能够触类旁通;逻辑判断能力、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是否能够提高。
在开展通选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适当改进:第一,根据各专业各自的特点和特征,适当缩小班级规模,减少班级人数,增加通选课程的学分。第二,在有限的时间和学分的规定下,增加课程的弹性与特色。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教学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地结合性,即高校的通选课与公共必修课二者可以相互融合,通选课可以吸纳其中国化的精髓,共同必修课也不应该只是工具性的课程。第三,通选课面向的深度与广度需要兼顾。目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领域不断地扩大、数量不断地增加,但没有严格的课程要求,所以,相关负责人员应该思考通选课领域的扩大、科目数量的增加究竟有没有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逐渐从扩宽其广度转变为在兼顾广度的同时,重点发展深度。特别要尊重人文社会类课程,如艺术学概论等课程不再是泛泛的概论课程,而是要求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进行互动,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批判。这样子,通选课才会真正达到了通“识”的目标。
四、通识教育的主体参与方式设计
通识教育的参与主体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二者应该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从教育者方面来讲,基于通选课所涉及的内容的广泛与复杂,和专业课相比,其教学对老师提出了相应的高标准,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地专业水平,而且需具有运用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高校可以实行一门通识课程由几名教师同时完成其教学任务,合作教学能够有效地让教师们扬长避短,保证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每名教师各自负责自己部分的备课与授课,并及时沟通,交流授课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让一些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来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助手,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上他们能起到桥梁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通识教育质量的提升,担任助手的学生也会在通识教育执行中实现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对于通识教育方法上的改善,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书院教育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借鉴的参考意义。其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辩论的形式,教师与学生间自由讨论,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筛选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讲解。从学生方面来讲,其应该认识到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逐渐加快,周期缩短,单纯的专业知识的提高并不能体现综合能力,通识教育虽然传授的不是专门的知识技能,但是它可以教会人们面对新事物时应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面临新问题时应如何处理如何行事,学生应该树立积极的心态响应学校的规划,参与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适应社会需求。
(作者單位:广西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冯惠敏.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胡显章主编.走出[半人时代]—两岸三地学者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寿松,马红亮等.引入国外开放课程构建网络,杨满福,学习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1,(09).
[5]于大海.基于学生精神成长对通识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36).
[6]钟晨.华中师范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