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2016-05-30聂映芳
聂映芳
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总结分析我市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深远持久的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对青少年而言尤其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道德素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得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哺育和熏陶,对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将产生深远持久的作用。二是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中华传统思想中秉承伦理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若是理解了孔孟之道,待人接物就会更加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像《弟子规》、《颜氏家训》、《治家格言》中部分经典文章传递的传统思想一直以来都是青少年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必修课。三是改善知识结构。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以儒教为主,兼取道、佛之长,其精华灼灼闪光,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基本观念、情感、思想和态度,蕴藏着许多哲学理念和道理,对每一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改善青少年在文学、美学、历史、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对他们的成长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良莠不齐的教育现状
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提出的紧迫课题,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旨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我们对宜春市100名十岁以上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对传统文化掌握的情况;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态度;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态度;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获取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问卷结果表明,有92%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喜欢”或“非常喜欢”,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远远超过他们现有的文化资源。但调查又发现,有59%的学生说不出或说不全“四书五经”包含哪些著作,44%的学生不知道《黄帝内经》是关于哪方面的书,21%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单薄、教育途径单调、教育方式刻板等。所以,我市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任重道远的教育任务
由于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无疑是当前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但传统文化教育又是一种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因此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还须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配合。
1.国家层面—建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屋顶”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国家应该从制度层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贯彻,在教育实践中,国家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用制度保证中小学传统文化课堂实践的常态化。运用完善制度使之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的可能。
2.学校层面:盖好传统文化教育的房体
基于长久积累的教育偏见,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诟病,学校应主动转变固守的教育理念,摸索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课堂。在学校教育的舞台上,打造一支乐于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最关键的举措。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把传统文化课列为选修课,采用大班授课制,授课老师为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这种做法其实弊大于利,然而并没有把课堂常态化,往往会陷入流于形式的漩涡。当然再好的理论也要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文化课堂从内容上看也不能仅限于讲授理论课,更多地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借助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书法比赛、辩论赛、朗诵会等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的传统思想精华。这样的教学实践效果才会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3.社会层面:围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围墙
伴随着中国社会节奏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还没有回归到正常轨道,有些年轻人甚至家长依然漠视传统文化的精华带给我们的营养。当然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民间力量已经加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队伍中,以官民办结合或民办的方式创办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传统文化教研机构,有些机构甚至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全方位地打造青少年,引导学生做人与做学问相统一;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可持续的学习理念。这些都是一些值得推广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可供学校教育学习和借鉴。
传统文化要在当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文化传承者必须时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在家庭教育这个无法短期衡量的阵地上,形成系统的家教思想与理念,以儒家的精神突出“做人”的教育目标。良好的家风和家训等突出“礼仪”与“身教”,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国家、学校和社会强强联合,才能早日实现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