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懂、会、悦”
2016-05-30蒋全波
蒋全波
【摘 要】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教学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欢迎;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学生的“懂、会、悦”方面下功夫,去深刻钻研这三个层面的关系及其内涵。
【关键词】初中体育;懂;会;悦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学校体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即学校体育如何深化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需要。笔者认为,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应该做到教懂、教会、教悦。
根据“懂、会、悦”三者的关系,将会产生各种不同效果、不同类型的课程:理想完美型:这种是属于既懂又会且饶有乐趣的体育课;理想练习型:这种是属于虽懂虽会,但不受学生喜欢的体育课;愉快练习型:这种是属于虽会虽悦,但缺乏道理讲解的体育课;理想愉快型:这种是属于虽懂虽悦,但没有掌握实际技能的体育课;技能型:这种是属于只会,但不懂也不悦的体育课;理论型:这种是属于只懂,但掌握技能差,也不愉快的体育课;娱乐型:这种是属于只说,但掌握技能和明白道理效果都差的体育课;放任型:这种是属于不懂、不会也不悦的体育课。
一、教懂
关于教懂,体育教学在这个方面可以说“先天不足”。因为运动训练中要训练好一名运动员是不需要让他懂得很多道理的,这和作为体育教育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当体育成为教育时,是让学生又懂又会,懂后去练,练中加深理解,这不单是教学效果的要求,更是教学目标的要求,因为教育目标的指向不仅是现在,也指向将来。运动体验、体能、技能的持久性都不会很长,效益最长久的是人对道理、原理的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懂得:
(1)技能的原理与方法。懂得了技术的原理与方法,新的技能、体能、体验还会出现。因此技术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白道理和原理。但过去我们对这方面的开发不够,所以教法的研究就不够。如俯卧撑学生都会做,但却不知如何用它锻炼身体,何时手撑在桌子上做,何时把脚放在桌子上做,何时不用桌子做等,这就是典型的“只会不懂”。
(2)体育锻炼的意义及科学锻炼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即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以促进他们身心协调发展,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地进行锻炼。其次,我们的学校体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还应让学生懂得科学锻炼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特征科学的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方法进行科学的锻炼。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中常常说的对学生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道理。
二、教会
关于教会,现在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如现在许多学生能把一些篮球的动作做得很漂亮,但一进入比赛就不行了。不能叫会做,这里有对什么叫会和应该会什么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教法也就不同,笔者认为,教会应为:
(1)选择学习对象。中学阶段,随着神经系统机能的不断完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逐步均衡,学生的认识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表现在感知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感知向思维的过渡更加顺利。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中学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会选择学习对象。
(2)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通过各种体育途径,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学会体育运动中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卫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保健、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等能力。
三、教悦
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帮助学生实现以“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要让全体学生以愉悦、轻松的精神状态投入体育教学活动,并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平时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于懂,应当有程度不同之分;
(2)关于会,要考虑不同的教材;
(3)关于悦的争议是最大的。不体验苦难、失败的滋味,乐也是不全面的。
总之,在初中阶段学好体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广大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使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教师要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落实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实盼,林富凛.浅析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1:210-211.
[2]张维兴.让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走进体育课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148.
[3]李巡照.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