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优化
2016-05-30后刚
后刚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概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为日后的学习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抓好概念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概念教学的有效引入
在教学中,只凭教师枯燥的语言,呆板的说教,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比较忽视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教学概念时往往把一些新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
教师没有主动地去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灵活运用,有的学生在变式题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面前,常常表现得束手无策。
二、优化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引入的教学策略
1.通过生活实际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引入概念,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这些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数学原型呈现给学生,并通过这些数学原型抽象出数学中角的表象,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像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中叫做角。
2.借助实践操作引入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如:关于“体积”概念的教学,先将两个同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接着拿出两个大小明显不等的石块,分别放进两个玻璃容器中,然后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想一想,为什么石块放进容器后,水会往外溢?为什么放进较大石块的容器,流出的水较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观察中发现结论,不仅能突出重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而且也能唤起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意识。
3.利用知识迁移引入
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推导,便可得出新的概念。例如:在公因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从而得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二)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1.直观感知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形成做好准备。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
2.建立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表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
3.揭示本质属性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概念。
(三)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
1.注重应用,巩固概念
通过概念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巩固,帮助教师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同时,还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等。
2.注意辨析,避免混淆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的内涵相近,学生容易混淆,如偶数和合数、数位与位数等概念十分相似和相近,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情况的反复比较,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实质。
3.自举实例,加深理解
新课程理念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后,就可以让学生分别举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实例;知道了圆柱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柱体的。
4.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由于概念之间互相联系着,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